"半篙春涨绿平溪":春汛涨起的溪水已没至半篙,碧绿的水面与岸齐平,
"二月江城草色齐":二月的江城处处草木萌发,嫩草齐刷刷铺满大地。
"舟比蜉蝣千顷外":千顷碧波之上,小舟如同蜉蝣般渺小;
"身同斥鴳一枝栖":恰似那栖息枝头的斥鴳,安栖于一枝之上。
"野桥柳线斜风软":野桥边,柳丝如线在柔和的斜风中摇曳,
"曲槛花光夕照低":弯曲的栏杆旁,春花在低垂的夕阳下闪烁着光影。
"却讶探骊人不至":却惊讶于探寻诗意的友人未能同来,
# 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
"清樽画舫倩分题":画舫中备好清酒,正盼着与君分题赋诗。
# 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舫:一作航。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友人唱和题材的纪游诗。诗中描绘了二月江城春水涨绿、草色齐整的景象,勾勒出千顷江面泛舟的悠游之态与野桥夕照的春日风光,既展现了诗人与钱逊叔泛舟虹桥时的唱和雅趣,又通过“探骊人不至”的遗憾,表达了对友人未赴雅集的惋惜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紧扣“泛舟”主题,以“半篙春涨”点明春水初涨的时令特征——溪水因春汛而水位升高,船篙插入水中仅“半篙”即触底,侧面烘托水流的丰沛;“绿平溪”则以色彩“绿”与形态“平”描绘江面,春水荡漾,绿意盎然,与堤岸齐平,画面开阔而静谧。“二月江城”补全时间地点,“草色齐”以草木萌发的齐整之态,勾勒出江城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此联以白描手法铺陈背景,为泛舟场景奠定清新明快的基调。颔联:继续写景,却融入巧妙对比。“舟比蜉蝣”以夸张手法极写江面之辽阔——千顷碧波之上,小舟如“蜉蝣”般渺小,凸显自然之浩渺与人类之渺小,暗含文人对天地的敬畏;“身同斥鴳一枝栖”中,“斥鴳”典出《庄子》,指栖息于枝头的小鸟,此处以“一枝栖”呼应“千顷外”,形成空间上的张力:舟虽在浩渺江面,却如小鸟安栖枝头般安稳,既写出泛舟时的悠游之感,也暗含“物我两忘”的哲思。对仗工整,“蜉蝣”与“斥鴳”以动物意象强化画面的灵动性。颈联:聚焦近景细节,以“动”“静”结合的笔触描绘春日风情。“野桥柳线”写岸边垂柳如丝线般随风摇曳,“斜风软”以“软”字形容春风的柔和,赋予风以触觉质感,柳枝在微风中轻摆,画面富有动态美;“曲槛花光”转向园圃栏杆旁的春花,“夕照低”点明时间,夕阳西下,余晖映照花丛,花色与霞光交融,“低”字既写夕阳低垂之态,也让花光染上一层朦胧的暖色。此联“柳线”“花光”“斜风”“夕照”等意象叠加,从视觉、触觉多角度渲染春日傍晚的温婉与静谧,语言清丽而富有画面感。尾联:由景及情,转入对友人的怀想。“却讶”二字转折突兀,点明惊讶与遗憾——本应同来“探骊”(喻指探寻诗意)的友人未能赴约,“人不至”直接交代遗憾的缘由;“清樽画舫倩分题”则描绘雅集场景:画舫中备有清酒,本可与友人分题赋诗,如今却只能独自怅惘。“倩”字暗含期盼,将文人以诗会友的雅趣与对朋辈缺席的惋惜融入句中,收束全诗时,既呼应标题“次韵”的唱和背景,也让自然之乐与人际之情形成情感上的呼应,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