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水依山只自奇":荔枝傍着流水、靠着青山,自有一番奇特的风姿,
"晞风沐雨借光辉":沐浴着清风细雨,吸纳着阳光的光辉生长。
"冰肌不受红尘涴":那莹洁如冰的果肉,从不被世间的尘埃污染,
"赪颊从教酒晕肥":艳红的果面像美人酒后晕红的脸颊,任凭它饱满丰腴。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二十三岁时,其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写下《悫斋铭》。绍兴三十一年,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深入学习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他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学贵力行、明理居敬。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主要作品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1. 分段赏析
“照水依山只自奇”,首句描绘荔枝的生长环境与姿态。“照水依山”写出荔枝傍水靠山间的生长状态,“只自奇”则点出它虽生长在自然之中,却自有其奇特之处,既见其生长环境的清幽,又暗示其不凡的品性,起笔便含赞美之意。“晞风沐雨借光辉”,次句写荔枝的生长过程。“晞风沐雨”描绘它经受风吹雨打的磨砺,“借光辉”则写它吸纳阳光滋养,从自然的滋养与考验中展现其生命力。此句不仅写荔枝的生长,更暗含历经磨砺方显坚韧的意味。“冰肌不受红尘涴”,转写荔枝的果实特质。以“冰肌”比喻荔枝果肉的莹洁,“不受红尘涴”则赞美其不被世俗尘埃污染的纯净,运用比喻手法,将荔枝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品性相融合,凸显其洁净无瑕。“赪颊从教酒晕肥”,末句继续描摹荔枝的形态。“赪颊”以美人泛红的脸颊比喻荔枝的红色果面,“酒晕肥”则形象写出果实饱满、色泽鲜润的状态,“从教”二字赋予荔枝自在舒展的情态,既见其形态之美,又显其天然本真,字里行间满是对荔枝的喜爱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