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溪水千年绿":严子陵垂钓的溪水千年如碧,
"犹忆登临日暮时":此刻回忆起当年与你登临远眺、暮色四合的情景。
"子去定能寻胜概":此去桂林定能探访山水胜境,
"书来当复慰相思":此去桂林定能探访山水胜境,
"简编有味宁论晚":研读典籍的趣味岂在早晚之分,
"得失从渠莫自疑":得失随缘不必自我犹疑。
"也学迂疏教似舅":我愿效仿古人以质朴之道教导晚辈,
"不应空赋渭阳诗":却不愿效仿《渭阳》诗中徒然感伤的甥舅离别。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二十三岁时,其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写下《悫斋铭》。绍兴三十一年,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深入学习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他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学贵力行、明理居敬。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主要作品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子陵溪水千年绿,犹忆登临日暮时”以富春江严子陵隐居典故起兴,借“千年绿”的溪水意象暗喻学问积淀的厚重感。严子陵为东汉隐士,其钓台位于富春江畔,张栻借此既点明友人甘可大可能前往的桂林地域关联(严子陵钓台与桂林同属江南山水文化圈),又以“日暮时”的苍茫暮色隐喻自身仕途的起伏——据《宋史》记载,张栻曾因主战主张遭主和派排挤罢官。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况味交融,奠定全诗沉郁顿挫的基调。颔联“子去定能寻胜概,书来当复慰相思”展现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学观。“寻胜概”既指游历山水,更暗含探索义理的深意——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强调“传道济民”,主张学问须与实践结合;“慰相思”则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模式,以“书来”为媒介构建精神对话空间。此联对仗工稳,“定能”“当复”的肯定句式,既体现对晚辈的期许,又暗藏自身遭贬后的自我宽慰,与朱熹评其“胸中富九流”(见)的评语相呼应。颈联“简编有味宁论晚,得失从渠莫自疑”集中体现理学思想。“简编有味”化用孔子“韦编三绝”典故,强调治学需专注;“宁论晚”直指湖湘学派反对空谈、重视积累的学术品格——张栻与吕祖谦论学时曾言“工夫须是日日新”。“得失从渠”语出《孟子》“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展现顺应天道的豁达。此联以议论入诗,却通过“渠”(他)与“己”的对比,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体生命体验,符合陆九渊“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为学路径。尾联“也学迂疏教似舅,不应空赋渭阳诗”以双重自省收束全篇。“迂疏”自嘲中暗含对时局的批判——张栻之父张浚为抗金名臣,其“迂”实为坚守气节;“教似舅”反用《礼记》“舅氏,母之兄弟也”的伦理关系,强调教育责任而非血缘羁绊。末句反用《诗经·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的甥舅送别传统,以“不应空赋”否定浮泛抒情,呼应首联“日暮时”的隐忧,形成“批判-超越”的思想闭环。此联将家族传承(张栻为蜀中大族)与道统责任(湖湘学派)熔铸一体,彰显理学家特有的家国情怀。
上一篇:宋·张栻《淳熙四年二月既望静江守臣张某奉诏劝农于郊》
下一篇:宋·张栻《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