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nán
shū
yuàn
sān
shí
yǒng
shí

朝代:宋作者:张栻浏览量:1
yán
táo
chéng
yīn
huáng
hǎo
yīn
yān
qīng
zhòu
yǒng
wéi
biān
juǎn
duǎn
cháng
yín

译文

默默无言的桃树李树已然枝繁叶茂形成浓荫,树叶底下的黄鹂鸟自在地啼唱着悦耳的歌声。一缕香炉里的轻烟在漫长的白日里飘散,将书简翻阅完毕后,低声高声地吟诵起来。

逐句剖析

"无言桃李也成阴":默默无言的桃树李树已然枝繁叶茂形成浓荫,

"叶底黄鹂自好音":树叶底下的黄鹂鸟自在地啼唱着悦耳的歌声。

"一缕炉烟清昼永":一缕香炉里的轻烟在漫长的白日里飘散,

"韦编卷罢短长吟":将书简翻阅完毕后,低声高声地吟诵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其十八)》是宋代诗人张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描绘了城南书院春日里桃李成荫、黄鹂啼鸣的自然景色;后两句转向书院生活,写诗人在漫长的白日里,伴着一缕炉烟,读完书后轻声吟诵的情景。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书院春日的宁静与读书的闲适,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二十三岁时,其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写下《悫斋铭》。绍兴三十一年,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深入学习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他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学贵力行、明理居敬。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主要作品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跟随父亲张浚在长沙定居,随后于妙高峰下主持创建了城南书院。这组诗作就诞生于他在书院讲学之时,当时恰逢朱熹前来拜访并开展“朱张会讲”(1167年)。诗歌不仅记录了书院的建设理念,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文学载体,还展现了书院环境的清幽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录书院建设的七言绝句。诗歌描绘了春日里书院中桃李成荫、黄鹂鸣唱的景致,以及诗人在炉烟袅袅的清昼中悠扬吟诵的情景,展现了书院环境的清幽雅致,抒发文人在清昼吟诵的雅趣。

2. 分段赏析

“无言桃李也成阴”一句描绘了书院中桃李生长的景象。“无言”二字赋予桃李以人的情态,写出桃李不事张扬、默默生长的姿态;“成阴”则点出枝叶繁茂、绿荫渐浓的状态。这两句展现出桃李在静默中展现出的生命力,仿佛能看到春日里桃李悄然舒展、绿荫渐浓的画面。​“叶底黄鹂自好音”两句是描写书院中的声响。“叶底”点明黄鹂隐藏在树叶间的位置,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意趣;“自好音”中“自”字用得巧妙,既写出黄鹂自在鸣叫、不受惊扰的状态,又暗示这悦耳的鸣声是自然天成的美好声响。此句以黄鹂的鸣叫打破了桃李的静谧,动静相衬,让书院的景致更显生动鲜活,充满生机。​“一缕炉烟清昼永”转向书院内的情景。“一缕炉烟”以纤细的形态勾勒出书院内的清幽环境,香炉中升起的轻烟缓缓飘动,更显环境的宁静;“清昼永”则写出晴朗的白天在这样的静谧中显得格外悠长。一个“永”字并非指时间真的变长,而是因心境闲适、环境清幽,让人感觉时间缓缓流淌,突出了书院生活的安闲自在。​“韦编卷罢短长吟”一句描绘了读书后的情景。“韦编”代指书籍,古代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故以“韦编”称书,“卷罢”说明刚刚读完书;“短长吟”则是指读书后时而短促、时而悠长的吟诵之声。这一句将画面聚焦于读书人的行为,既体现了对知识的沉浸,又展现了读书后回味思索的雅趣,让整个书院的场景因这读书声而更添书卷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栻《和张荆州所寄》

下一篇:宋·张栻《再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