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lóu

朝代:宋作者:李弥逊浏览量:3
bǎi
chǐ
wēi
lóu
zhěn
shuǐ
bīn
fēng
yān
yǎn
luàn
fēn
fēn
chèn
chàng
lái
chéng
shì
lǒng
tián
zuò
qún
yún
shēn
shān
zhuó​​
mào
jià
cháo
fēng
làng
fān
yún
yán
cán
míng
lóu
yuè
chuáng
lǎo
shǐ
使
jūn

译文

一座高达百尺的险峻高楼,正依傍在水边,眼前是纷纷扰扰、缭绕的风烟景象。趁着水面空阔,渔人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仿佛汇聚成热闹的市集,走进田间地头,农夫们的歌谣相互应和,散去时也结伴成群。含雨的云层低垂,将山峦笼罩得如同戴上了一顶帽子,风急潮涌,海浪如翻云般汹涌。想对残夜中依然明亮的楼间明月捎句话,不要辜负了坐在胡床上欣赏这美景的老使君啊。

逐句剖析

"百尺危楼枕水滨":一座高达百尺的险峻高楼,正依傍在水边,

"风烟入眼乱纷纷":眼前是纷纷扰扰、缭绕的风烟景象。

"趁虚渔唱来成市":趁着水面空阔,渔人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仿佛汇聚成热闹的市集,

"入垄田歌去作群":走进田间地头,农夫们的歌谣相互应和,散去时也结伴成群。

"阁雨云深山着帽":含雨的云层低垂,将山峦笼罩得如同戴上了一顶帽子,

"驾潮风急浪翻云":风急潮涌,海浪如翻云般汹涌。

"寄言残夜明楼月":想对残夜中依然明亮的楼间明月捎句话,

"莫负胡床老使君":不要辜负了坐在胡床上欣赏这美景的老使君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楼》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南楼所见的景象,包括水边的楼阁、纷繁的风烟、渔夫的歌声、田间的农歌、山间的云雾以及汹涌的浪涛等。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面。同时,诗的结尾还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惜以及对自身闲适生活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筠溪翁、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进士,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命意造句皆新鲜精巧。其词则风格豪放,多抒乱世之感慨,亦有婉秀之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春日即事》。著有《筠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百尺危楼枕水滨,风烟入眼乱纷纷”,开篇点明南楼的位置,高楼临水而建,“百尺危楼”突出楼之高峻,“枕水滨”描绘出楼与水相依的画面。“风烟入眼乱纷纷”则描绘出诗人登楼所见,风烟扑面而来,一片纷乱之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开阔而略带纷乱的基调,引发读者对诗人眼中后续景象的好奇。颔联:“趁虚渔唱来成市,入垄田歌去作群”,由首联的自然景象描写转入对人文场景的刻画。“趁虚”点明是趁着集市热闹之时,渔人们唱着歌来到集市,使得集市更加热闹;“入垄”指进入田间,农民们唱着田歌劳作,歌声成群。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热闹画面,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体现出诗人对这种人间烟火气的关注与欣赏。颈联:“阁雨云深山着帽,驾潮风急浪翻云”,再次回到自然景观的描写。“阁雨云深”描绘出云雾浓厚,仿佛将雨阁住,而山在云雾深处好像戴着帽子,形象地写出深山被云雾笼罩的神秘之态;“驾潮风急”突出风急潮涌,“浪翻云”则描绘出汹涌的海浪如翻云般壮观,此联通过对深山和潮水风浪的描写,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与颔联的热闹人文场景相互映衬。尾联:“寄言残夜明楼月,莫负胡床老使君”,诗人在观赏了白天的种种景象后,寄希望于夜晚的明月。“残夜”点明时间,“明楼月”指照在南楼上的明月,诗人希望明月不要辜负自己在胡床上等待赏月的兴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景的期待,从白天的观景自然过渡到对夜晚的期盼,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对美好夜景的想象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南楼》

下一篇:宋·胡宏《春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