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mén
dào
zhōng
wǎn

朝代:宋作者:李弥逊浏览量:2
céng
lín
dié
yǎn
àn
dōng
西
shān
zhuǎn
gǎng
huí
gèng
wàng
yóu
yún
bēn
luò
suí
liú
shuǐ
qián
qiáo
guī
shāo
yān
jìn
niú
chūn
xiǎo
mài
rào
wǎng
chuān
huà
zuì
bái
sǒu
zhàng
qīng

译文

森林茂密、山峰重重、暮色苍苍,峰回路转更叫人迷茫。目光随着游云追逐那夕阳,脚步跟着山水向前面的小溪流淌。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灭,浅浅的麦地里,牛儿卧在犁旁。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

逐句剖析

"层林叠巘暗东西":森林茂密、山峰重重、暮色苍苍,

# 叠巘:重叠的山峰。

"山转岗回路更迷":峰回路转更叫人迷茫。

"望与游云奔落日":目光随着游云追逐那夕阳,

"步随流水赴前溪":脚步跟着山水向前面的小溪流淌。

# 流水:一作充水。,步随:脚步跟随。

"樵归野烧孤烟尽":樵夫下山了,那篝火已熄灭,

"牛卧春犁小麦低":浅浅的麦地里,牛儿卧在犁旁。

"独绕辋川图画里":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

# 辋川:在陕西蓝田,唐诗人王维在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过一幅《辋川图》。

"醉扶白叟杖青藜":有一位白发老翁醉扶着青藜手杖。

# 白叟:白叟就是作者自己,申说上句所谓“独绕”;意思说扶那喝醉了酒的老头儿的是一根拐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门道中晚步》是南宋诗人李弥逊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山间暮色中独行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层叠山林、游云落日、流水溪涧的自然美景,也有樵夫归家、野火余烟、耕牛卧田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以白描手法将山水与烟火融为一体,结尾借“辋川图画”的典故,将眼前景升华为隐士心中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如画,看似随意漫步的写景,却暗含对人生归途的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筠溪翁、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进士,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其诗命意造句皆新鲜精巧。其词则风格豪放,多抒乱世之感慨,亦有婉秀之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春日即事》。著有《筠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山间暮色中的自然风光与田园生活,融入辋川隐逸的典故,抒发诗人向往超脱尘世、沉醉山水的闲适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樵归野烧孤烟尽”以简洁笔触勾勒樵夫归家、篝火渐熄的傍晚生活图景。“牛卧春犁小麦低”捕捉牛卧犁旁的慵懒姿态与麦苗初长的细节。此联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展现自然与劳作的和谐。虚实相生:“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通过“辋川图画”的典故(王维隐居之地,曾绘《辋川图》),将云门道中的山水景致比作王维笔下的画境,营造出“身入画中”的虚幻意境。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以想象将自己融入画里,既实写漫步山道的场景,又虚写与画境的交融,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用典:“独绕辋川图画里”​​巧用王维辋川别业的典故。“辋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隐居之地,王维曾在此创作《辋川图》,描绘其山水田园生活,成为隐逸精神的象征。李弥逊运用此典,将云门山道中的景色比作王维笔下的辋川画境,既赞美云门山水的如画之美,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动静结合:“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中​​“樵归”“野烧”​​以樵夫砍柴归家的动态、野火燃烧后烟缕飘散的流动感,赋予画面生机。​​“牛卧”“小麦低”​​则以耕牛休憩、麦苗静止的状态,凸显暮色下的恬淡安详。这两句动静相衬,既展现傍晚山野的时序变化,又以静谧反衬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远近结合:“樵归野烧孤烟尽”是远景,描绘樵夫归家后远处野火的余烟消散,暮色中山野的辽阔景象隐约可见。“牛卧春犁小麦低”是近景,聚焦于田间耕牛静卧、麦苗低垂的细节,突出春耕时节的恬淡。远近结合使画面兼具开阔与细腻,如从远山烟霭到田间耕牛,既有纵深感又充满生活气息。

3. 分段赏析

首联“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开篇描绘山中暮色——层叠的树林与山峦遮蔽了东西方向,山路随着山岗迂回曲折,越走越显幽深迷茫。“暗东西”“路更迷”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路途的曲折难测;叠字“层层”强化视觉纵深感,“转”“回”的动态词渲染出山行的沉浸感,为全诗奠定朦胧静谧的基调。颔联“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云“奔”落日是动态的壮阔,人“随”流水是静默的顺应,一动一静间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奔落日”暗含时光飞逝,“赴前溪”象征随遇而安,诗人借自然之景抒发生命感悟。颈联“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樵夫归家后,野外的篝火余烟消散;耕牛卧歇,春耕后的麦田低垂。白描手法勾勒田园暮色,“孤烟尽”的静谧与“小麦低”的丰饶形成对照,既展现劳作后的宁静,又暗藏生机(小麦象征丰收)。此联细节真实,烟火气与自然景交融,凸显隐逸生活的恬淡。尾联“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尾联虚实结合,化用王维《辋川图》典故,将云门山水比作画中仙境;“独绕”既写漫步山道,又暗示精神漫游于理想之境。“醉扶白叟”表面似写醉酒扶杖的老人,实则暗喻诗人自己沉醉山水、超然物外的形象。青藜杖象征隐逸高洁,与“辋川图画”呼应,升华归隐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胡仲弓《身事》

下一篇:宋·赵方《岳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