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只惯野人庐":我这书生向来习惯了乡野间简朴的茅屋生活,
"谁识潭潭省府居":哪里见识过这深邃宏大的省府居所。
"独坐黄昏谁是伴":黄昏时分独自坐着,有谁能来作伴呢,
"紫微阁上四厨书":唯有紫微阁上那四厨的书籍与我相伴。
# 紫微阁上四厨书:自注:阁上有四厨书,久无人拂拭,多有蠹烂。
南宋理学家
魏了翁(1178~1237),南宋理学家。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也怀疑朱注各经可靠性,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魏了翁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词作有《鹤山长短句》。著有《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描绘了诗人在夏至日,祭祀火神阏伯前三日于省中斋宿的经历,包括斋宿时孤寂清修的场景、礼仪筹备的严谨氛围以及斋期结束后归家的闲适画面,体现了祭祀前斋戒生活的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境变化。
2. 写作手法
白描:“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黄昏时分诗人独坐、唯有紫微阁上的四厨书相伴的场景,没有过多修饰,却清晰地呈现出斋宿时孤寂清修的境况,将诗人当时的心境含蓄地融入场景之中,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份沉静与肃穆。
3. 分段赏析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两句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书生”点明身份,“野人庐”则勾勒出简朴随性的乡居生活,与“潭潭省府居”形成鲜明对比。“潭潭”形容省府建筑的深邃宏大,一个“谁识”既流露出书生对官府环境的陌生感,又暗含对自身从乡野到官署身份转换的微妙心绪,平淡语言中暗藏对两种生活境遇的对照与反思。“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两句描绘了斋宿时的孤寂场景。“独坐黄昏”点明时间与状态,“谁是伴”以反问强化独处的静谧,而“紫微阁上四厨书”则给出答案——书籍成为唯一的陪伴。“紫微阁”暗示官署中的藏书之地,“四厨书”以数量凸显书籍之多,既呼应了前文“省府居”的环境,又以书籍的静默陪伴,烘托出斋宿时清修自守的氛围,将孤寂转化为与典籍相伴的沉静,展现出文人特有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