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家无怨住襄城":自从王家在襄城居住以来没有怨恨之事,
"世总生贤":世世代代都生出贤能之人。
"似谢阶兰玉":如同谢家台阶前的兰玉,
"马庭梧竹":马家庭院中的梧桐竹子,
"一一堪怜":一个个都值得怜爱。
"富贵关人何事":富贵与世人有什么关系呢,
"且问此何缘":暂且问问这是什么缘故。
"又踏前朝脚":又踏上前朝的道路,
"领蜀山川":统领蜀地的山川。
"点检重关复阁":检查重重关隘楼阁,
"尚甘棠匝地":还看到甘棠树环绕大地,
"乔木参天":高大的树木参天而立。
"中兴规画":中兴国家的规划谋略,
"父老至今传":父老乡亲至今还在传颂。
"六十年、":六十年了、
"山河未改":山河没有改变,
"只芳菲、":只有芬芳的花草、
"不断紧相联":不断地紧密相连。
"相将又":相随又一起,
"参陪宰席":参与陪伴宰相的席位,
"还似当年":还如同当年一样。
南宋理学家
魏了翁(1178~1237),南宋理学家。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也怀疑朱注各经可靠性,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魏了翁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词作有《鹤山长短句》。著有《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
1.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自王家无怨住襄城,世总生贤”,点明王总卿家族居住襄城且世代贤能,为全词定下颂扬基调。“似谢阶兰玉,马庭梧竹,一一堪怜”,连用典故,夸赞王家子弟优秀,令人喜爱。“富贵关人何事,且问此何缘”,以设问引发思考,引出下文王总卿治理蜀地,暗示其富贵并非偶然,而是凭借自身才能。“又踏前朝脚,领蜀山川”,表明王总卿如同前朝贤能之人,肩负起治理蜀地的重任,体现其能力与担当。下阕:“点检重关复阁,尚甘棠匝地,乔木参天”,具体描绘蜀地景象,既展现蜀地的险要与繁荣,又借“甘棠”(指代有德政的官员)暗示王总卿在蜀地的德政,其治理使得当地树木繁茂,一片生机。“中兴规画,父老至今传”,直接表明王总卿的中兴规划深受百姓认可,至今被传颂,突出其功绩之大。“六十年、山河未改,只芳菲、不断紧相联”,强调蜀地在王总卿治理下,长久保持繁荣稳定,美好景象持续相连。结尾“相将又,参陪宰席,还似当年”,表达对王总卿未来的祝愿,希望他能再次像当年一样,参与宰执事务,在更高层面为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