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质金相":兰花有着玉石般的质地与光泽,
"长自守、":长久地独自坚守、
"间庭暗室":在幽静的庭院和昏暗的室中。
"对黄昏月冷":面对着黄昏时分清冷的月色,
"朦胧雾浥":在朦胧的雾气中湿润着自己。
"知我者希常我贵":理解欣赏它的人稀少,可这恰恰更显它的珍贵,
"于人不即而人即":它不刻意亲近人,人却自然被它吸引。
"彼云云、":那些人随意议论、
"谩自怨灵均":无端埋怨屈原,
"伤兰植":还诋毁兰花的价值。
"鶗鴂乱":鶗鴂啼叫扰乱春景,
# 鶗鴂:一作鷤鵊。
"春芳寂":芬芳的春花就此沉寂。
"络纬叫":络纬鸣叫,
"池英摘":池中花朵被人摘取。
"惟国香耐久":唯有这堪称国香的兰花能持久留香,
"素秋同德":它与素秋一样有着坚贞的品德。
"既向静中观性分":既能在静谧中观察到它的本性,
"偏于发处知生色":又能在它绽放时知晓它的生机与色彩。
"待到头、":待到超越声色、
"声臭两无时":声名消散、形迹俱无,
"真闻识":才能真正领悟兰花的真谛。
南宋理学家
魏了翁(1178~1237),南宋理学家。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也怀疑朱注各经可靠性,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魏了翁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词作有《鹤山长短句》。著有《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
1. 分段赏析
上阕“玉质金相,长自守、间庭暗室。对黄昏月冷,朦胧雾浥”,开篇便以“玉质金相”高度赞美兰花的美好品质,说它拥有玉石般的质地与光泽,且长久坚守在幽静的庭院、昏暗的室内。“对黄昏月冷,朦胧雾浥”,描绘兰花在清冷月色、朦胧雾气中独自绽放的画面,营造出清幽孤寂的氛围,衬托其高洁、独立的品性。“知我者希常我贵,于人不即而人即”,这两句运用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之意,表明兰花虽知音稀少,但正因如此更显珍贵,它不刻意迎合人,却能自然吸引人们靠近,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不卑不亢的气质。“彼云云、谩自怨灵均,伤兰植”,“彼云云”指那些随意议论之人,他们无端埋怨屈原,诋毁兰花的价值。这里借对时人误解屈原与兰花的批判,表达词人对世俗浅薄认知的不满,也进一步凸显兰花的高洁不容玷污。下阕“鶗鴂乱,春芳寂。络纬叫,池英摘”,“鶗鴂乱”化用典故,鶗鴂鸣叫,春天的花卉便会凋零,“络纬叫”即纺织娘鸣叫,池中花朵被人摘取,描绘出外界诸多干扰和破坏,象征着美好事物易受摧残,暗示兰花生长环境的恶劣。“惟国香耐久,素秋同德”,尽管环境恶劣,唯有兰花作为“国香”能持久留香,它与素秋一样具有坚贞、高洁的品质,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突出兰花坚韧、耐久的特性。“既向静中观性分,偏于发处知生色。待到头、声臭两无时,真闻识”,“既向静中观性分”说在静谧中可观察到兰花的本性;“偏于发处知生色”指在它绽放时更能知晓其生机与色彩。“待到头、声臭两无时,真闻识”则是说当达到一种超越声色、嗅觉的境界时,才能真正领悟兰花的真谛,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词人对兰花精神内涵的深入探索与追求。
上一篇:宋·游九言《闻蝉》
下一篇:宋·史铸《菊花五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