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shí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zhuàng
xīn
guāng
yuè
bìng
zhì
luò
yōu
yàn
chūn
jié
qián
sān
jiāng
xiāng
zhèng
xiǎo
nián
suì
shí
yǒu
shuǐ
fēng
tóng
tiān
jiā
miào
huāng
tái
huá
shuí
rén
shāo
zhǐ
qián

译文

宏大的志向辜负了天地,患病的身体流落于幽燕之地。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四,江乡地区正是过小年的时候。岁月就如同流水一样流逝,风俗却好像不在同一个天地。家庙长满荒苔,十分湿滑,又有谁去烧纸钱祭祀呢。

逐句剖析

"壮心负光岳":宏大的志向辜负了天地,

# 光岳:三光五岳。指天地。

"病质落幽燕":患病的身体流落于幽燕之地。

"春节前三日":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四,

# 春节:指立春。

"江乡正小年":江乡地区正是过小年的时候。

"岁时如有水":岁月就如同流水一样流逝,

"风俗不同天":风俗却好像不在同一个天地。

"家庙荒苔滑":家庙长满荒苔,十分湿滑,

"谁人烧纸钱":又有谁去烧纸钱祭祀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十四日》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开篇感慨自己虽有壮志却辜负了天地,如今病体困于幽燕。接着点明此时江乡正过小年,然而此地的岁时与家乡截然不同。最后想到家庙可能已荒草丛生,无人祭祀,抒发了壮志未酬、身处异乡的孤寂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通过对比身处之地与家乡的不同,以及对家乡情景的想象,将家国之思、命运之忧表达得真挚深沉。此诗体现出文天祥诗歌忧国忧民、情感真挚悲壮的风格,在个人困境与家国命运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诗人以沉痛的口吻开篇,“壮心负光岳”表达自己虽胸怀壮志,欲报效天地国家,却未能实现,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病质落幽燕”则表明自己如今身体患病,被困于幽燕之地,为全诗定下了沉郁的基调。颔联“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点明时间,春节前三天,江乡正过小年。简单的叙述,却蕴含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小年本是阖家团圆、充满欢乐的节日,而诗人却身处异乡,更加凸显出内心的孤寂。颈联“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此联将幽燕与江乡的岁时风俗进行对比,“岁时如有水”说明时间的流逝对各地是一样的,但“风欲不同天”则强调两地风俗差异巨大,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这种对比中愈发强烈。尾联“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诗人由对家乡小年的思念,联想到家庙的情况,想象家庙可能已长满荒苔,变得湿滑,无人去烧纸钱祭祀。这一想象中的画面充满了凄凉之感,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家族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身处异乡无法顾及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阮郎归·儿童嬉戏杏花堤》

下一篇:宋·张元干《临江仙·送王叔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