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作赋":登高之时想要作诗,
"叹老来笔力":可叹年老后笔力,
"都非年少":已不如年轻时。
"古观重游秋色里":在秋色中重游古观,秋风萧瑟,
"冷怯西风吹帽":让人怯于那吹落帽子的凉意。
# 吹帽:桓温九月九日与群僚集会龙山,孟嘉帽为风吹落,初不觉,举止如故,孙盛以文嘲之,嘉还即答,四坐叹服。
"千里江山":千里江山尽收眼底,
"一时人物":此刻同游的贤才,
"迥出尘埃表":气质远超世俗之上。
"危阑同凭":一同倚靠着高高的栏杆,
"皎然玉树相照":彼此风采如同皎洁的玉树相互映照。
# 玉树:喻才貌秀异之人。
"惆怅紫菊红萸":看着紫菊红萸令人惆怅,
"年年簪发、":年年插在头上、
"应笑人空老":它们大概会嘲笑人只是白白老去。
"北阙西江君赐远":朝廷远在北方,我身处西江,君王的赏赐难以抵达,
# 西江:珠江干流之一,在广东省西部。此时作者在广东任上。,北阙:帝王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用为帝王宫禁的通称。
"难得一枝来到":就连一枝茱萸也难得送来。
"莫话升沉":不要再谈论仕途的升降,
"且乘闲暇":暂且趁着闲暇,
"赢得清尊倒":尽情畅饮一醉方休。
"饮酣归暮":酒喝得酣畅,直到傍晚才归家,
"浩歌声振林杪":放声高歌,歌声在树梢间回荡。
# 浩歌:放声歌唱。
"癸已重九":癸巳年的重阳节,
# 癸已: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
"同陈汉卿、":和陈汉卿、
# 汉卿:名孺,字汉卿,一字石老,临川人。
"张叔信、":张叔信、
"王任道登金石台作":王任道一同登上金石台所作的诗。
南宋词人
管鉴(1133?~1195?),南宋词人。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人。初以父荫补官,调江西常平提干,历任湖南帅幕、建宁府通判、峡州和全州知州,淳熙十三年官至广东提刑,后移湖北转运使。管鉴工词,词风清丽和婉。如《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中“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造语精巧,韵味醇厚。著有《养拙堂词》。
1. 分段赏析
上阕“登高作赋,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开篇即点出登高之举与内心感慨。重阳节登高本是传统,诗人欲效仿古人作赋,却感叹年老之后笔力已不如年少时那般充沛。“叹”字直抒胸臆,将岁月流逝带来的力不从心之感倾泻而出,既呼应了重九登高的情境,又为全词奠定了略带怅惘却不颓丧的基调,让人体会到时光对人的磨砺与改变。“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续写重游故地的感受与秋景。在秋色笼罩中再次来到这座古观,秋风萧瑟,让人不禁有些畏惧那吹落帽子的凉意。“古观重游”暗含对往昔的追忆,“秋色”点明时节特征,“西风吹帽”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却以“冷怯”二字写出秋风的清寒与自身的敏感,既见秋意之浓,也藏着几分岁月不饶人的自嘲。“千里江山,一时人物,迥出尘埃表”,描绘登高所见的壮阔景象与同游者的风采。极目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而此刻同游的贤才,气质都远超世俗之上。“千里江山”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凸显登高所见之壮;“一时人物”则赞认同游者的不凡,“迥出尘埃表”既写他们品格的高洁,也让词的境界随之提升,尽显豪迈之气。“危阑同凭,皎然玉树相照”,刻画与友人同倚栏杆的情景。众人一同倚靠着高高的栏杆,彼此风采如同皎洁的玉树相互映照。“危阑同凭”写出同游的闲适与默契,“皎然玉树”以比喻赞美友人的清朗俊逸,画面清雅和谐,既见友情之笃,也让此前的怅惘之情稍减,透出相聚的愉悦。下阕“惆怅紫菊红萸,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由景物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看着那紫色的菊花、红色的茱萸,年年都插在头上,它们大概也会嘲笑人只是白白老去。“紫菊红萸”是重阳节的标志性风物,“年年”与“空老”形成对比,时光循环往复,人却在岁月中徒增年岁,“惆怅”二字将这种对衰老的无奈与不甘娓娓道来,情感真挚动人。“北阙西江君赐远,难得一枝来到”,提及远方的恩赐,暗含对仕途的牵念。朝廷在北方,自己远在西江,君王的赏赐难以抵达,就连一枝茱萸这样的物件也难得送来。“北阙”代指朝廷,“西江”指自身所处之地,“君赐远”“难得来到”既写出空间的阻隔,也流露出对朝廷恩遇的期盼,以及身处远方的孤寂感,让情感更添一层复杂。“莫话升沉,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转而抒发放下俗事、及时行乐的心境。不要再谈论仕途的升降浮沉,暂且趁着这闲暇时光,尽情畅饮,一醉方休。“莫话升沉”是对现实烦恼的暂时抛却,“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则展现出珍惜当下相聚时光的洒脱,从对过往与未来的怅惘中挣脱出来,寻求此刻的欢愉。“饮酣归暮,浩歌声振林杪”,描绘宴饮尽兴后的豪迈情态。酒喝得酣畅淋漓,直到傍晚才归家,放声高歌,歌声在树梢间回荡。“饮酣”写出宴饮的尽兴,“浩歌”展现出内心的畅快与不羁,“声振林杪”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歌声的嘹亮,将情绪推向高潮,尽显洒脱豪迈之气,让全词在昂扬中收尾。
上一篇: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下一篇:宋·释智愚《衍巩珙三禅德之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