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黄庚浏览量:3
tíng
qián
qíng
hòu
jiāng
shàng
huā
fēng
shí
liáng
tòu
shū
chuāng
rén
wèi
jué
zhú
diàn
xiān
zhī

译文

庭院前面,梧桐树叶在雨后放晴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清新,江面上,荻花在秋风吹起的时候随风摇曳。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身上穿的葛布衣裳和坐卧用的竹席却已经先感受到了这份凉意。

逐句剖析

"庭前梧叶雨晴后":庭院前面,梧桐树叶在雨后放晴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清新,

"江上荻花风起时":江面上,荻花在秋风吹起的时候随风摇曳。

#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凉透书窗人未觉":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

"葛衣竹簟已先知":身上穿的葛布衣裳和坐卧用的竹席却已经先感受到了这份凉意。

# 竹簟:竹席。,葛衣: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意》是元代诗人黄庚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借“梧叶”“荻花”两个秋日意象,勾勒出雨后庭院清新、江边荻花摇曳的秋日图景,营造出清幽氛围;“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则以细腻笔触,通过葛衣、竹簟对秋凉的感知,侧面写出秋意悄然而至的特点。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自然,意境清幽,将诗人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融入寻常景物,以小见大,展现出秋日独有的韵味,尽显自然质朴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

黄庚(?~?),元代诗人。字星甫,号月屋。天台(今属浙江)人,一说临海人。曾为太学生,宋亡科举废,浪迹江湖,着意为诗文。参加宋遗民诗社活动,在越中诗社以《枕易》诗试为第一。其诗颇为当时推重,体格虽沿江湖派,然颇有风致婉约之语,与晚唐人为近。著有诗集《月屋漫稿》1卷、《月屋樵吟》4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意》是元代黄庚所作的七言绝句。以秋景为题材,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与细腻描写,呈现出独特的秋日韵味。全诗意境清幽,语言凝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与对秋日的独特感悟。

2. 分段赏析

“庭前梧叶雨晴后”一句为近景描写。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庭院之中,选取了梧桐树叶这一极具秋天代表性的意象。刚刚经历了一场秋雨,雨后的梧叶上或许还残留着晶莹的雨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一个“晴”字,点明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让整个画面明亮起来,雨后清新的空气仿佛也扑面而来,彰显出秋天特有的明朗与清新。而梧叶在秋雨的洗礼下,颜色愈发深沉,其飘落的姿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秋天的到来,不仅象征着自然的变化,更寓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给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感。“江上荻花风起时”一句则将视角从庭院转向了开阔的江面,属于远景描写。荻花,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其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白色的花穗随风摇曳,与波光粼粼的江面相互映衬。一个“起”字,生动地描绘出风的动态,风与荻花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秋日江景图。荻花在风中的舞动,不仅渲染出秋天的萧瑟氛围,同时也展现了秋天动静结合的独特韵味,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如同这江面上的荻花一般,在风中不停变化,又带有一种生命的漂泊之感,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凉透书窗人未觉”此句从自然景色描写过渡到人物感受。凉爽的秋风悄然透过书窗,慢慢弥漫开来。然而,沉浸在读书或思考中的诗人,并未立刻察觉到这股凉意。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专注于自身精神世界的状态,心无旁骛;另一方面也侧面烘托出秋天凉意袭来时的悄无声息,它不是突然而至的凛冽,而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渗透,就如同生活中的许多变化,往往在我们毫无察觉时便已悄然发生,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感觉,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葛衣竹簟已先知”中,“葛衣”是用葛布制成的夏衣,“竹簟”即竹席,二者都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品。当诗人身着葛衣、躺在竹簟上时,它们率先感知到了秋凉。这是人与物的一种对比,物候的变化如此敏感,而人却后知后觉。通过这种对比,既凸显了秋天凉意到来的微妙,也体现出诗人对秋意细腻的内心感受,进一步强调了秋的凉意已经传递到生活的细微之处,暗示着自然与生活之间紧密相连,人在自然之中,对自然的变化有着天然的依赖与融入,使诗歌的意境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倾月》

下一篇:宋·释斯植《林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