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事阑珊三月时":芬芳的花朵在三月开始凋落了,
# 阑珊:衰落、凋零,将尽。
"春愁惟有落花知":暮春的愁绪恐怕只有落花才知道吧。
"柳绵飘白东风老":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飞,
"一树斜阳叫子规":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
# 子规:杜鹃。
元代诗人
黄庚(?~?),元代诗人。字星甫,号月屋。天台(今属浙江)人,一说临海人。曾为太学生,宋亡科举废,浪迹江湖,着意为诗文。参加宋遗民诗社活动,在越中诗社以《枕易》诗试为第一。其诗颇为当时推重,体格虽沿江湖派,然颇有风致婉约之语,与晚唐人为近。著有诗集《月屋漫稿》1卷、《月屋樵吟》4卷。
1. 分段赏析
首句“芳事阑珊三月时”,直接点明时间,三月里,百花凋零,曾经的繁花似锦、生机勃勃逐渐消逝,一个“阑珊”道尽了春光将尽的衰败之态,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次句“春愁惟有落花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与认知,仿佛落花能懂得诗人内心的春愁。落花是暮春的典型意象,它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诗人将自己的愁绪寄托于落花,既表明春愁之深,又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因为这份愁绪无人诉说,唯有落花知晓。后两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进一步渲染暮春的凄清氛围。“柳绵飘白”描绘出柳絮纷飞的景象,柳絮的飘飞暗示着春天即将离去;“东风老”则形象地写出东风渐弱,不再有春日的温柔与活力,“老”字赋予东风以人的衰老之感,更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一树斜阳”勾勒出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树上的画面,斜阳往往带有落寞、迟暮的意味;“叫子规”中,子规的啼叫凄厉哀伤,在古诗词中常与思乡、伤春等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通过多个暮春意象的叠加,从视觉(柳绵、斜阳)和听觉(子规啼叫)两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暮春时节的衰败与凄凉,同时也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推向高潮。诗人借景抒情,将对时光易逝、春景不再的惋惜,以及内心的孤独、惆怅之情,都融入这暮春的图景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深沉的情感回味。
上一篇:宋·余洪道《句(其三)》
下一篇:宋·秦观《兰陵王·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