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ló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bié
zhāng
gōng
chán
juān
xià
lóu
suì
lìng
lóu
shàng
yàn
bǎi
suì
chēng
fēng
liú
yóu
péng
chéng
mén
lái
diào
chǔ
wáng
què
wèn
lóu
zài
chù
chéng
dōng
cǎo
xuě
é
méi
dài
mái
ān
lùn
yīn
zhāng
jiā
qiè
míng
shān
chuān
cún
jiē
yǒu
zhōng
cháng
dàn
chuán
měi
rén
xīn
shuō
měi
rén

译文

自从与张公子分别后,那位婵娟美人便再未下楼。于是使得这里的女子,历经百年仍被称作风流的见证。我来到彭城城门游览,前来凭吊楚王的宫阙旧迹。询问燕子楼在何处,却见城东的野草白得像雪。美丽的女子世代都不缺少,被埋没怎么值得谈论。可为何张家这位妾室,名声能与山川一同永存。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唯有忠义能永远不会磨灭。世人只传扬她的一片真心,而非称道她的美貌姿色。

逐句剖析

"自别张公子":自从与张公子分别后,

# 张公子:指张建封。

"婵娟不下楼":那位婵娟美人便再未下楼。

# 婵娟:美妙的女子,此处指关盼盼。

"遂令楼上燕":于是使得这里的女子,

# 楼上燕:此处借指关盼盼。

"百岁称风流":历经百年仍被称作风流的见证。

"我游彭城门":我来到彭城城门游览,

"来吊楚王阙":前来凭吊楚王的宫阙旧迹。

# 楚王阙:指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建在此地的宫阙。

"问楼在何处":询问燕子楼在何处,

"城东草如雪":却见城东的野草白得像雪。

"蛾眉代不乏":美丽的女子世代都不缺少,

# 蛾眉:美女。

"埋没安足论":被埋没怎么值得谈论。

"因何张家妾":可为何张家这位妾室,

"名与山川存":名声能与山川一同永存。

"自古皆有死":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

"忠义长不没":唯有忠义能永远不会磨灭。

"但传美人心":世人只传扬她的一片真心,

"不说美人色":而非称道她的美貌姿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子楼》是宋末元初诗人文天祥于1279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怀古诗。全诗围绕“燕子楼”与关盼盼的典故展开,前四句追忆关盼盼在丈夫去世后独守燕子楼的贞节之举,凸显其品格流传的“风流”;中间四句转写眼前实景,写燕子楼已荒草丛生、无迹可寻,对比典故的流传,引发对历史与人事的感慨;后六句则深入追问,为何关盼盼能超越众多“蛾眉”而名留青史,最终点出“忠义长不没”的主旨,强调被传颂的是其“心”而非“色”。诗中既借古迹凭吊历史人物,更融入了诗人自身在王朝覆灭之际对“忠义”的坚守与推崇,将个人情怀与民族气节相联结,使怀古诗的感慨升华为对永恒精神价值的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这四句化用唐代关盼盼独守燕子楼的典故。“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写关盼盼在丈夫张建封(一说张愔)去世后,坚守贞节,不再下楼,“婵娟”既指其美貌,更显其品性的纯洁。“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则以“楼上燕”为意象,说燕子楼因她的坚守而流传百年,被赞为“风流”,这里的“风流”并非世俗的风情,而是对其忠贞品格的推崇,奠定了全诗对“忠义”的歌颂基调。“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点明诗人行踪,来到彭城凭吊,暗指寻访燕子楼遗迹。“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则写眼前景象,燕子楼已无迹可寻,只剩城东一片如雪的荒草,以荒凉之景反衬昔日典故的流传,形成今昔对照。“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进一步拓展,说世间从不缺少美女(蛾眉),但大多被历史埋没,不值一提,这一问一叹,为下文揭示“张家妾”名留青史的原因做了铺垫。“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直抒胸臆,追问关盼盼为何能与山川同存、名留千古。“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给出答案,人终有一死,但“忠义”的品格永远不会消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则进一步强调,她被传颂的并非美貌(色),而是那颗坚守忠义的“心”。这几句将个人命运与永恒的“忠义”精神相联系,升华了主题,既呼应了前文对典故的追忆,也融入了诗人自身对气节的坚守,使全诗的情感从凭吊古迹转向对崇高品格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归田乐》

下一篇:宋·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