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音书断":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
# 书: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经冬复历春":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 复:又。,经:经过。
"近乡情更怯":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
# 怯:害怕。
"不敢问来人":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抒情为主题的五言绝句。开篇道出贬谪岁月的孤绝,岁月更迭间,思念如藤蔓疯长。接着将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绪刻画得入木三分——既盼归心切,渴望与故土亲人重逢,又因长久失联心怀忐忑,激动、不安与畏怯交织,字里行间尽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眷恋,真挚之情跃然纸上,引发无数共鸣。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以叙事铺陈背景,为情感抒发蓄势;后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笔锋一转,直接且大胆地袒露心境。没有任何迂回婉转,诗人直面内心,将临近家乡时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情绪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摒弃修饰与遮掩,以质朴而有力的语言,将游子归乡时的微妙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以追叙之笔勾勒贬居岭南的悲苦境遇。蛮荒之地的贬谪本已令人煎熬,与家人音信断绝更添孤苦,而漫长岁月的流逝,更让思念与不安如潮水般蔓延。诗人未将空间阻隔、音书断绝、时光漫长平铺直叙,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孤苦无依的心境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渲染得愈发浓烈。“断”字如利刃截断联系,“复”字似重锤敲击时光,看似轻描淡写,却精准地刻画出诗人困居贬所时与世隔绝的孤寂,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芜。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为后两句情感的喷薄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让那份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绪,字字有因、句句有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将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惊心动魄。“近乡”二字,揭开了诗人逃离贬谪之地、奔赴故土的隐秘旅程。常理中“近乡情更切”的急切,在诗人笔下却化作“情更怯”的惶恐,“急欲问”亦转为“不敢问”的踌躇。这种反常的书写,实则暗合前两句铺陈的“规定情景”。贬居岭外、音书断绝的岁月里,思念与担忧如藤蔓缠绕,既渴盼与家人重聚,又害怕家人因自己蒙难。当渡汉江、近家乡时,这份矛盾心理如汹涌潮水般达到顶点。那些潜藏在心底的不祥预感,仿佛即将被路人的只言片语证实;朝思暮想的团圆美梦,也似会瞬间破碎“情更怯”与“不敢问”,恰似两把利刃,精准剖开诗人强压下的急切,以及被压抑后的痛苦。越是临近归程终点,这份忧虑越如滚雪球般膨胀,最终凝结成恐惧,让诗人在重逢前夕,陷入不敢直面现实的精神困境,令人读来揪心不已。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抒情艺术精妙绝伦。诗人先以层层推进的笔触回溯过往,寥寥数语勾勒出贬谪岁月的孤寂,为情感迸发铺陈深厚底色。继而直入主题,毫无遮掩地袒露近乡情怯的矛盾心绪与难以言说的痛苦。全诗以极简的文字,将复杂心绪凝练于方寸之间,既展现出直抵人心的情感张力,又在留白处蕴藏无尽余韵,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 实历苦境,皆以反说,意又深一层。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怯”字写得真情出。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不敢问来人”,以反笔写出苦况。
清李鍈《诗法易简录》
# 即老杜“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同妙。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上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下一篇: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