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qiū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cháng
ān
piàn
yuè
wàn
dǎo
shēng
qiū
fēng
chuī
jìn
zǒng
shì
guān
qíng
píng
liáng
rén
yuǎn
zhēng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逐句剖析

"长安一片月":长安城内一片月光,

#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捣衣声":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万户:千家万户。

"秋风吹不尽":秋风吹送捣衣声声,

# 吹不尽:吹不散。

"总是玉关情":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

#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罢远征":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 罢:结束。,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出自《子夜四时歌四首》。这是一首闺怨诗,借秋景与戍妇为征人捣衣之事,抒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之情。诗先景语后情语,情景相生,如电影画面般有声有色。开篇描绘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之景,后直抒对良人远征的牵挂及对战争结束的期盼。全诗思想深刻,具有广泛社会意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为《子夜四时歌》组诗中的第三首,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至于具体创作时间,因史料阙如,已难以确切考订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秋夜长安城中月照万户、捣衣声声的场景,借秋月、秋风、捣衣声等景象,写出了闺妇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以景衬情:前三句的秋月、秋声、秋风,渲染凄凉氛围,衬托闺妇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月光、捣衣声、秋风等景,交融着闺妇对玉门关外丈夫的深情。直抒胸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以设问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和平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诗人从视觉写长安的秋月,“一片”营造出静谧氛围;再到听觉“万户捣衣声”,以声衬静,且捣衣声饱含思亲之情;接着触觉“秋风吹不尽”,秋风更添愁绪,为“总是玉关情”蓄势,将闺妇对远在玉门关征人的思念推向高潮。“总是”强调思念之深之广,充塞天地。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抒胸臆,以闺妇的口吻发出期盼,使诗歌主旨从个人思念上升到对和平的渴望,让“玉关情”更显浓厚,也体现了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毕竟是唐绝句妙境,一毫不像晋宋。然求像,则非太白矣。”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有味外味。每结二语,馀情馀韵无穷。“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此入感叹语意,非为万户砧声赋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关情语,而乎冀罢征。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前)四句入神。

清应时《李诗纬》

# 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

# 一气浑成,有删末二句作绝句者,不见此女贞心亮节,何以风世历俗。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赠花卿》

下一篇:唐·宋之问《渡汉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