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未省有春光":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
#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
"城外榆槐已半黄":城外的榆树和槐树已经有一半染上了嫩黄的色彩。
# 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余积雪":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
"水生看欲倒垂杨":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 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水生:水涨。
"莺边日暖如人语":暖和的日光照着,黄莺儿啼啭,似人在对谈,
#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草际风来作药香":一阵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芬芳的药香。
# 来:任本作光,汪本作和。
"疑此江头有佳句":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
# 佳句:好的诗句。
"为君寻取却茫茫":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北宋诗人
唐庚(1070?~1120?),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曾任利州司法参军等职,因张商英举荐提举任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被贬惠州六年,后复官,归蜀道卒。唐庚善诗文,其诗学苏轼,遭际也与苏轼相似,故有“小东坡”之称。其作诗近于苦吟,工于属对,巧于用事,清奇俊丽且多新意。文章长于议论,通于事务。代表作品有《醉眠》《栖禅暮归书所见》。著有《唐子西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初春郊外树色泛黄,展现出早春悄然降临的迹象。诗中营造出富有生机与趣味的氛围,通过赋予春水人的活力,如活泼流淌仿佛具有生命般,让画面灵动起来;还细腻刻画了黄莺啼鸣似在传递暖语,微风送来药草清香等独特场景,将有声有色的郊外初春景象鲜活呈现,体现出郊外早春景色的清新与美妙。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上句“山好更宜余积雪”描绘远山泛绿且残留积雪的远景,下句“水生看欲倒垂杨”刻画溪边垂杨倒映水中的近景,通过远近不同的画面,全面展现早春郊外景色,是远近结合手法的体现。多感官描写:“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中“莺边日暖如人语”从听觉角度,写黄莺啼叫如人言语,让读者仿佛听到悦耳莺声;“草际风来作药香”从嗅觉角度,描绘微风吹过草际带来药香,使读者如闻芬芳,一句诗从听觉和嗅觉两种感官来描写春郊景象。倒装:“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诗人将“莺”与“草”提前,以“莺边日暖”“草际风来”的倒装句式,突出莺声和药香,强调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草际药香因风而远播的效果。拟人:“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中“如人语”将黄莺的叫声赋予人的语言特点,仿佛黄莺在与人交流;“作药香”把草际之风拟人化,好像风有意送来药香,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具情感和活力。对仗: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山好”对“水生”,均为主谓结构,分别描绘山和水的状态;“更宜”对“看欲”,表现出一种进一步的状态描述;“馀积雪”对“倒垂杨”,为动宾结构,“余”与“倒”是动词,“积雪”与“垂杨”为宾语,对仗工整,从山景写到水景,展现出郊外春日独特的山水画面。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莺边”对“草际”,点明位置,都是地点状语;“日暖”对“风来”,主谓结构,描绘了阳光温暖、微风拂来的景象;“如人语”对“作药香”,动宾结构,形象地写出莺啼如人语、风吹草间带来药香的感受,从听觉和嗅觉等不同感官角度描绘春日郊外之景,对仗精巧。
3. 分段赏析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短短两句,勾勒出早春二月独特的景象。彼时,春寒仍在城中徘徊,人们还未察觉到春天的脚步,依旧被料峭寒意所笼罩。然而,城外的世界却已悄然发生变化,榆槐树木的枝头,已悄然绽出嫩黄,仿佛在宣告春天的来临。原来,在早春时节,最早传递春之讯息的并非娇艳的桃红李白,而是溪边向阳坡地上,榆槐枝头那一抹鹅黄初绽的嫩绿。此联立意新颖,足见诗人对自然变化敏锐的感知力。“春光”与“榆槐”,简洁却精准地概括了诗之主题,点明题意的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光的细致描绘。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堪称全篇精华所在,紧扣“春光”二字,以生动笔触展开具象化的描绘。上句描绘远景,远处山峦已泛出淡淡的绿意,在这翠绿之间,还依稀留存着斑斑积雪,洁白与葱绿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夺目,使得山峦更显葱茏秀丽。正是这尚未消融的“积雪”,为青山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愈发凸显出山之美好。下句聚焦近景,春雨如丝,淅淅沥沥地洒落,使得溪流逐渐涨满,不再如往日般干涸枯涩,尽显盎然生机。溪流两岸,垂柳依依,随着春日暖阳的照耀,日渐染上翠绿。它们的身姿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流轻轻摇曳,姿态曼妙,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跃然眼前。恰似唯有“垂杨”,方能彰显“水生”的灵动之美,此句与苏轼“溪柳自摇沙水清”意境相通,皆捕捉到了自然景致的独特魅力。诗句中“生”与“欲”二字运用精妙,“生”字生动地描绘出水流潺潺、风生水起的灵动情状;“欲”字则细腻地传达出垂杨在春风吹拂下,逐渐变得愈发苍翠的态势。这两个字,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欣喜之情。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诗人别具匠心地变换句式,巧妙调整描写视角,从听觉与味觉两个维度描绘春郊景致。正常语序应为“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如此表达亦不失为好句。但诗人另辟蹊径,以莺、草为主,日、风为宾,采用倒装句式,着重凸显花下莺声因暖阳照耀而显得格外悦耳,草间药香因清风拂过而愈发浓郁远散。这般描写,轻易便能让读者联想到阳春三月,黄莺飞舞、春草繁茂,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旖旎春光。诗人不走寻常路,避免了落入俗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如人语”“作药香”运用拟人手法,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绘景物,读来倍感亲切自然,营造出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氛围。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精妙,遣词精准恰当,充分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及严谨的推敲锤炼功夫。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眼前春光绚烂,稍纵即逝。诗人欲捕捉灵感,寻觅佳句,却顿感茫然无措。此句立意与诗人另一篇佳作《醉眠》的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醉眠》结句呈现出宁静平淡之态,而本诗在淋漓尽致地描绘春光烂漫后,笔锋陡然一转,以一个“疑”字引出:感觉此处似藏有绝妙诗句,正欲挥笔记录时,却犹如雪泥上的鸿爪,踪迹难寻,徒留满心茫然与惆怅。这一怅惘之感,不仅深刻地道出了诗人忽有所悟却提笔忘言的创作甘苦,更让人体会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以周全的感慨。在写法上,此句暗合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诗意,且韵味更胜一筹。恰似音乐戛然而止,却给听众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诗,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其辞意畅达、形象鲜明,一改宋诗常见的枯涩冷峭与过度说理之态,勾勒出一幅别具韵味的春日图景,实乃不可多得的诗作。
# 子西诗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苏门,当不在秦(观)、晁(补之)之下。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芒焰在简淡之中,神韵寄声律之外。
宋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宋诗钞》
# “其诗简练精悍,工于属对……且多新意,不沿袭前人。”信哉斯言矣!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上一篇:宋·杨万里《午憩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喻良能《凝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