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mián

朝代:宋作者:唐庚浏览量:3
shān
jìng
tài
cháng
xiǎo
nián
huā
yóu
zuì
hǎo
niǎo
fáng
mián
shì
wèi
mén
cháng
yǎn
shí
guāng
diàn
biàn
便
mèng
zhōng
pín
niān
yòu
wàng
quán

译文

山中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逐句剖析

"山静似太古":山中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

# 太古:远古,上古。《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抇也。”唐韩愈《原道》:“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日长如小年":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 小年: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清查慎行《虞山钱劬谷属题采药图》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余花犹可醉":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

# 余花:残花。余:剩下的。南朝齐谢朓《游东田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好鸟不妨眠":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 眠:任本作禅。,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世味门常掩":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

#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时光簟已便":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 便:适宜。,簟:竹席。,时光:时间;光阴。唐张祜《破阵乐》诗:“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梦中频得句":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

# 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唐周贺《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谏诤余。”

"拈笔又忘筌":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 忘筌: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通“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晋何劭《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拈:用手指拿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眠》是北宋诗人唐庚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醉眠醒来时的情境,营造出一种如太古般寂静的氛围,展现了山中生活的清幽与闲适。运用白描手法,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简洁勾勒出环境的静谧与时光的悠长;对仗工整,“山静”对“日长”,“余花”对“好鸟”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首联点明环境寂静、时光漫长;颔联写春花、鸟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颈联由景及人,透露出诗人对世味的看法;尾联写诗人梦中得句却醒来忘言,增添了几分无奈与惆怅。全诗造意古朴,看似平淡,实则内蕴深意,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体现出宋诗独特的韵味与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唐庚(1070?~1120?),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曾任利州司法参军等职,因张商英举荐提举任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被贬惠州六年,后复官,归蜀道卒。唐庚善诗文,其诗学苏轼,遭际也与苏轼相似,故有“小东坡”之称。其作诗近于苦吟,工于属对,巧于用事,清奇俊丽且多新意。文章长于议论,通于事务。代表作品有《醉眠》《栖禅暮归书所见》。著有《唐子西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醉眠》由北宋诗人唐庚所作。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唐庚谪居惠州(今属广东)。在这年春末夏初的日子里,他居于山中,独自酌酒至醉眠,醒后有感而创作此诗,借此抒发自己在谪居生活中的心境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绘了山中寂静的环境,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感受,如“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闲适生活的享受,同时也透露出对世味的些许感慨。借山中静谧景象与自身醉眠经历,写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与内心感触。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运用白描,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不事雕琢,简洁直白地勾勒出山中环境的静谧与时间的悠长之感,给人以直观且深刻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春末夏初的场景,诗人于山林环绕的居所独自饮酒。此时空山静谧,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仿佛将人带至太古时代,时间也仿佛静止。这不仅营造出清幽的环境氛围,更写出了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独特的感知。虽未直接展现饮者形象,但从这种氛围中,能让人想象到饮者沉醉其中的模样,诗人开篇便紧扣“醉”字展开。颔联中,一位陶然自乐的饮者形象跃然纸上。尽管春意渐逝,仅余几枝残花,可饮者兴致丝毫不减,频频举杯。酒兴正浓时,听到鸟儿啼叫,他还笑着调侃,好似在说:“我已醉意朦胧要睡去,你这点声音打扰不了我。”此句脱胎于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却反其意而用之,以诙谐的口吻,生动地刻画了醉者洒脱不羁的神态。“余花犹可醉”承接上文的“醉”,“好鸟不妨眠”又引出下文的“眠”,衔接自然,构思精巧。颈联写饮者从室外进入室内。“门掩”“簟便”皆围绕“眠”字展开。舒适的竹席,与前文的“日长”“余花”相呼应。而掩门这一平常举动,却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世味”二字是关键,在封建社会,“门”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象征着贵贱穷达。诗人将“世味”置于“门掩”之前,不仅为了声律和谐,更强调了内心的感慨。醉饮后的他,突然生出对世态炎凉的思考,表明其内心仍有愤慨不平,并未真正忘怀世事。可见,这首诗的“醉眠”并非单纯表现闲适,而是借醉饮抒发幽愤,寻求慰藉。尾联写从眠到醒的过程。诗人在梦中与花鸟相伴,畅游吟诗,可醒来后,梦中所得佳句却难以记起,“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意,“梦中频得”“拈笔又忘”简洁地写出了那种得而复失的惆怅,语调中带着自嘲。对美好的追求只存在于梦境,梦醒后回归现实的失落与惆怅溢于言表,在幽默的笔触中,蕴含着淡淡的苦涩。

4. 作品点评

唐庚的这首《醉眠》,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意蕴。诗题虽为“醉眠”,实则完整呈现了诗人独酌、醉眠、梦醒的过程。“世味”二字贯穿全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它的映照下,“眠”前的独酌看似自在,实则是诗人在尘世中寂寞的体现;“眠”后的梦境虽美好,却是其不甘寂寞的挣扎。现实的无奈,让诗人虽努力摆脱寂寞,却终究难以逃脱。整首诗借“醉眠”之事,将深沉的情感与人生感悟融入其中,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晓雾》

下一篇:宋·郭印《博古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