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时时黑":云含着雨意,使天空阴沉沉的,
# 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春归处处青":春天来了,到处一片青翠。
# 春归:春回大地。
"山深失小寺":山谷幽深,峰回路转,暮归时已不复见白天游览过的那座小小的寺院,
"湖尽得孤亭":在丰湖尽头,却惊喜地发现了一座孤亭。
# 尽:尽头。,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
北宋诗人
唐庚(1070?~1120?),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曾任利州司法参军等职,因张商英举荐提举任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被贬惠州六年,后复官,归蜀道卒。唐庚善诗文,其诗学苏轼,遭际也与苏轼相似,故有“小东坡”之称。其作诗近于苦吟,工于属对,巧于用事,清奇俊丽且多新意。文章长于议论,通于事务。代表作品有《醉眠》《栖禅暮归书所见》。著有《唐子西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诗。围绕岭南暮归途中的自然景色,全诗自然流畅,将天色、野色、山景、湖光巧妙交融,不仅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更抒发了其于贬谪途中仍能发现美的闲适心境与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雨在时时黑”呈现出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岭南春景,“春归处处青”展现雨后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勾勒出暮归途中山峦叠嶂、偶遇孤亭的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以精妙笔触勾勒出岭南春日独有的气候景观。一场骤雨初歇,天际短暂放明,旋即阴云四合,似在无声酝酿下一场甘霖。“雨在时时黑”一句,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修饰之语,却精准捕捉到天气时雨时停、天色明暗交替的微妙变化。其中“在”字堪称句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自然浑成,将雨意徘徊、欲落未落的动态感刻画得栩栩如生。紧随其后的“春归处处青”,视角由变幻的天色转向广袤原野。“归”字在此取“归来”之意,饱含春回大地的欣喜,而“处处青”三字,更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出雨后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蓬勃生机,同时也暗喻时下时停的春雨,如同大自然的神奇画笔,悄然润泽世间万物。诗歌后两句“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巧妙扣合“暮归”主题。“山深失小寺”直指栖禅山,此处的“小寺”即栖禅寺。诗人在白昼游览时曾驻足于此,而当暮色渐浓踏上归途,回首眺望,只见层峦叠嶂如屏风般矗立,暮色朦胧似轻纱笼罩,那座白日里清晰可见的小寺,早已隐匿于山峦之间。“失”字精准地传递出诗人对日间所览胜景的深深眷恋,以及因美景消逝而生的怅然若失。与之相对的“湖尽得孤亭”,则展现了诗人前行途中的意外之喜。这里的“湖”指惠州丰湖,栖禅山依傍湖畔。当诗人漫步至丰湖尽头,一座孤亭蓦然映入眼帘,这份不期而遇的惊喜,瞬间驱散了方才的遗憾。一“失”一“得”,一“回望”一“前行”,不仅生动描绘出暮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更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境巧妙融入其中,让整首诗在情感与画面的交织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此写景手法以实笔勾勒为基调,迥异于唐代绝句常见的空灵含蓄风格。采用对起对结的对仗句式,每句独立成景,看似各画面间无显性衔接过渡,实则暗合统一的意境脉络。透过文字,岭南春日里烟霭氤氲、水波荡漾、碧草葱茏、山峦紫翠的鲜活景致跃然纸上,同时也将诗人沉醉于春色的欣喜之情展露无遗。这种聚焦实景刻画、单句成画却形散神聚的创作技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众多绝句作品中亦能觅得踪迹。
# 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 这是一首颇具新意的“现代诗”,用当时最清新的手法作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景图;但写景未免有点单调。
不详刘征《宋诗论》
上一篇:宋·向滈《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下一篇:宋·范成大《梅雨五绝(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