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景两无著":内心和外界的景象都不执着系挂,
# 心景:心境。
"情物岂能移":情感又怎么会被外物所改变呢。
# 情物:外物。
"超然远览失笑":超然物外地远远眺望,不禁哑然失笑,
"名利苦纷驰":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辛苦奔波忙碌的行为是多么可笑啊。
"一品官资荣显":即使拥有一品高官的荣耀显贵身份,
# 官资:官职资历。
"百万金珠豪富":或是拥有百万金珠的豪富身家,
"宽自喜家肥":不过是自我宽慰家境丰足罢了。
"会得个中理":如果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 个中:其中。,会得:懂得。
"川泳与云飞":就会像鱼儿在川流中畅游、鸟儿在云中高飞一样自由自在。
"静中乐":在宁静中感受快乐,
"闲中趣":在悠闲中体会趣味,
"自舒迟":日子过得从容舒缓。
# 舒迟:舒畅。
"心如止水":心境就如同平静的湖水,
"无风无自更生漪":没有风就自然不会泛起涟漪。
"已是都忘人我":已经完全忘却了他人和自我的区别,
"一任吾身醒醉":完全听任自己是清醒还是沉醉,
"有酒引连卮":有酒就接连不断地斟满酒杯畅饮。
"万法无差别":世间的一切事物原本没有什么差别,
# 万法:佛教语。指世间方物。
"融解即同归":只要能够融会理解,最终都能归于同一境界。
# 融解:通晓,解。
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富含禅意哲思的抒情词。表达了词人对世人追逐功名富贵的批判,指出世间万物本无差别,唯有保持平常心、抛却挂碍,才能达到超脱境界,在闲静中体悟乐趣,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2. 分段赏析
上片:“心景两无著,情物岂能移”两句,直接点明内心与外界景物皆不执着的超脱心境,强调外物无法动摇本心。“超然远览失笑,名利苦纷驰”,描绘出诗人超然物外、俯瞰尘世,对世人苦苦追逐名利的行为感到可笑,凸显出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品官资荣显,百万金珠豪富,宽自喜家肥”,以夸张的笔触列举高官厚禄、财富豪奢的世俗追求,与后文形成对比。“会得个中理,川泳与云飞”,指出若领悟人生真谛,便能如川中鱼自由游动、天上云自在飘飞般洒脱自在,形象地阐释了顺应自然、不为物累的人生哲理。下片:“静中乐,闲中趣,自舒迟”三句,简洁地描绘出在宁静、闲适生活中所体会到的乐趣,展现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心如止水,无风无自更生漪”,以“止水”为喻,生动地表现内心的平静,强调没有外界干扰时内心的澄澈安宁。“已是都忘人我,一任吾身醒醉,有酒引连卮”,进一步说明已忘却自我与他人的分别,无论清醒还是沉醉,都随性饮酒,尽显豁达不羁。“万法无差别,融解即同归”,升华主题,认为世间万物本质并无差异,最终都归于同一境界,体现出诗人对万物平等、圆融的哲学思考。
上一篇:宋·苏轼《点绛唇·二之二》
下一篇:宋·刘辰翁《行香子·雪履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