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畔路":沙滩边的小路,
"记得旧时行处":还记得从前走过的地方。
"蔼蔼疏烟迷远树":蔼蔼的稀疏烟雾,将远处的树木都笼罩得模糊难辨。
"野航横不渡":一只无人的小船随意横在水面无法渡过。
"竹里疏花梅吐":竹林间稀疏的梅花悄然绽放,
"照眼一川鸥鹭":整片江面上的鸥鹭白影闪烁格外醒目。
"家在清江江上住":我的家就在清江河畔,
"水流愁不去":江水潺潺流心中的愁绪却带不走。
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旧思乡的词作,借沙畔故道,疏烟远树,野渡孤舟的萧瑟景象,以及竹间疏梅,沙鸥翔集的明丽春景,写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切追忆,盼友不至的怅惘心绪,更以清江流水为喻,将萦绕心头的浓郁乡愁与时光流逝的感慨娓娓道来。全词白描手法凝练自然,意境空灵悠远,在简淡笔触中藏尽绵长情韵。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埋下怀旧引线,结句“水流愁不去”以离愁收束,首尾以“路”与“水”的空间意象呼应,使“愁情”从含蓄的景物描写中逐步显影,最终点明主题,形成“景—情—景情交融”的递进结构。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阕“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转而描绘明媚春光:梅花绽放,鸥鹭翻飞,色彩鲜明(“照眼”凸显光亮),但这片刻的生机反而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愁绪,自然时序的更迭(冬去春来)与人生时光的消磨形成对比,乐景愈显哀情深沉。化用:此句化用苏轼“竹外一枝斜更好”,以“疏影横斜”承其梅姿,“春信早”点明早春时节,梅花初绽;“暗香浮动”呼应“风物可喜”,写梅香清幽,更添春意。
3. 分段赏析
上阕“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以平实回忆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往昔情境。这“沙畔路”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与友人同行的珍贵记忆。“记得”一词巧妙贯通今昔,既点明怀旧主旨,又暗伏“盼友”与“思旧”的双重情感。看似寻常的叙述中,已蕴含物是人非的怅惘,奠定了含蓄温婉的抒情基调。“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紧承上句,铺展冷寂之景。朦胧疏烟笼罩远树,遮蔽视线,暗含“望不见”的失落;无人小舟横卧水面,仿佛凝固于时光长河。此联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孤寂意境,以“疏烟迷树”的苍茫与“野航不渡”的停滞,营造出盼友不至的寂寥氛围。“迷”字既状烟雾之朦胧,亦喻心绪之迷茫;“横不渡”则象征友人行程受阻,希望落空,将抽象愁思具象化。下阙“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笔锋突转,描绘盎然春景。竹林间梅花吐蕊,化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意,“疏花”更显其清雅,暗示时节流转;河面鸥鹭群飞,“照眼”二字凸显其灵动生机。然而,这明丽春景并非单纯绘春,而是以自然的时序循环与短暂生机,反衬人生易逝的怅然,为离愁埋下伏笔。“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直抒胸臆,点明愁思。作者家居清江(其《浣溪沙》词有云:“清江江上是吾家”),重复“清江”强化地域归属感,与漂泊感形成张力;“水流愁不去”巧妙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象,以江水的永恒流动反衬愁绪的凝滞难消。此句收束全篇,将前文“疏烟迷树”的怅惘,“野航不渡”的寂寥,“竹梅鸥鹭”的时光感慨,尽皆汇聚为深沉的“离愁”。景语与情语交融,自然意象承载人生忧思,余韵悠长。
下一篇:宋·陆游《闲居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