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3
yuán
zài
xiàng
gōng
céng
jiè
zhù
xiàn
zōng
huáng
liú
shén
xuán
jiàn
guān
jiù
dōng
shì
gōng
jiàn
西
xún
yáng
suī
róng
bái
dān
xīn
jìn
hàn
chén
wéi
yǒu
liáng
zhōu
liú
chuán
tiān
xià
xián
rén

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逐句剖析

"元载相公曾借箸":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

# 借箸:为君王筹划国皇。《史记留侯世家》载。,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刺史。大历八年(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

"宪宗皇帝亦留神":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 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旋见衣冠就东市":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

# 旋见衣冠就东市: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忽遗弓剑不西巡":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

"牧羊驱马虽戎服":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

# 牧羊驱马虽戎服:《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吐蕃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白发丹心尽汉臣":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唯有凉州歌舞曲":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

# 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流传天下乐闲人":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 闲人:闲散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湟》是一首七言律诗。开篇前四句,诗人追述往事,宰相元载曾为收复河湟失地精心谋划、建言献策,却不幸惨遭陷害,含冤而亡;唐宪宗李纯心怀壮志,每当展阅地图,目睹河湟沦陷之境,便痛心疾首,深切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大唐雄风。然而,命运弄人,宪宗尚未能实现西征的宏愿,便抱憾离世。后四句诗境一转,诗人将笔触聚焦于河湟地区的百姓。尽管他们身处异族统治之下,被迫身着戎装,以牧羊驱马为生,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但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始终忠诚于汉家王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朝的统治者们却对河湟百姓的苦难漠不关心,对失地收复之事毫无作为,反而沉醉于“凉州歌舞曲”带来的享乐之中,过着纸醉金迷、悠闲奢靡的生活。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长期遭受吐蕃奴役、却始终心系大唐、渴盼版图重归的河湟百姓的深切赞颂与同情。同时,也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讥讽了元和之后那些无心国事、只知贪图享乐的统治者。其诗风刚健有力,却又不失细腻婉转,避免了生硬枯直之弊;意境雄浑开阔,深沉悠远,引人深思。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布局,笔锋如利刃般犀利,寒光闪烁,直刺那些已然麻木不仁、忘却家国之痛的人心,极具震撼力与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河湟》是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所作,在唐朝历史的转折关头,安史之乱如同一场凶猛的风暴骤然降临。彼时,为了平定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驻守于河西、陇右的唐朝军队纷纷东调,奔赴平叛前线。然而,这一战略调动却留下了防御上的空虚,吐蕃趁此绝佳时机,迅速出兵,一举进占了河湟地区。自此,这片原本属于大唐的广袤土地落入敌手,而吐蕃的这一军事行动,也对唐朝政府的统治构成了极为严峻的威胁。晚唐时期,内有藩镇割据,各方势力相互倾轧,纷争不断;外有外族侵扰,边疆局势动荡不安。杜牧目睹着这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心中忧国忧民之情愈发强烈。他热切地主张,必须果断采取行动,讨平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恢复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同时,要积极抵御外族的侵侮,捍卫大唐的尊严与领土完整。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杜牧对收复河湟失地之事尤为上心,怀着满腔的热忱与责任感,先后创作了多首诗歌。其中,《河湟》一诗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杜牧表达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状况的描述,回顾了过去有识之士对收复河湟的谋划及努力,又展现了河湟百姓虽身处异族统治却依然心向大唐的忠诚,同时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无能和贪图享乐,不关心河湟地区的收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河湟百姓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元载相公曾借箸”中“借箸”用了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典故,这里指元载为收复河湟向皇帝献策,使诗歌内容更丰富且含蓄。对比:将河湟百姓“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的忠心耿耿,与“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中统治者及权贵们的只知享乐、不关心国事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诗歌的批判主题。借古讽今:通过回顾元载和宪宗时期对河湟问题的态度及行动,与当下晚唐统治者的不作为作对比,借历史来讽刺现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河湟》可分为两层,在前四句中,诗人巧妙地连用了三个典故,尽显其深厚的文学底蕴与独特的表达意图。“借箸”这一典故源自张良的事迹,诗人在此处运用,不仅以之代指“筹划”之意,更巧妙地将元载比作张良,在这一隐喻中,充分彰显出诗人对元载的高度推重,暗示其在收复河湟一事上有着如同张良般的智谋与担当。“衣冠就东市”化用了晁错的故事。元载的政治主张和他最终的遭遇,与晁错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元载心系边事,精心谋划收复河湟的策略,却不幸蒙冤获罪。杜牧以晁错作比,在追思与感慨中,既表达了对元载的认可与推崇,又流露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切惋惜。“忽遗弓剑”则借用了黄帝乘龙升仙的古老传说,含蓄地指代宪宗皇帝的驾崩。同时,这一典故也暗暗影射了宪宗热衷于神仙之术,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对宪宗皇帝被宦官所害这一悲剧性事件进行了表述,字里行间,满是对宪宗突然离世的痛惜与叹惋之情。这四句诗全以叙述的方式呈现,未着半点议论之辞,然而诗人内心深处对河湟地区长久未能收复的深切感慨,却如暗流涌动,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诗的后四句,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河湟地区的百姓,尽管身处困境,被迫身着异族服饰,每日从事着“牧羊驱马”的艰辛劳作,在屈辱中求生存,但他们的内心却始终坚守着对大唐的忠诚。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却无法改变他们那颗赤诚的丹心,他们永远都是大唐的子民。而对于晚唐的统治者们,诗人并未采用直接描绘的方式去刻画他们的形象与行为。而是独具匠心地捕捉了一个细节——那些富贵闲人沉醉于昔日从河湟地区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之中。仅仅这一个细节,便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将统治者们醉生梦死、贪图享乐、对河湟百姓的苦难和国家领土的沦陷漠不关心的丑恶嘴脸揭露得入木三分。

4. 作品点评

《河湟》这首诗写得刚劲有力却不失灵动,意境开阔且尽显深沉。诚如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所评价:“律诗发展到晚唐时期,李商隐之后,唯有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宋人评价他的诗豪迈且艳丽,跌宕又华美,在律诗创作中特别融入拗峭的风格,以此来矫正当时的诗坛弊病。”而《河湟》一诗,恰恰极为鲜明地展现出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此联甚陋,唐人多如此……子苍云:小杜《河湟》一篇第二联“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极佳,为“借箸”一联累耳。

宋吴可《藏海诗话》

#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观此则载曾谋复河湟,史亦不言其事。

明杨慎《升庵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幽居冬暮》

下一篇:唐·张籍《凉州词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