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王镃浏览量:3
niú
biān
sàn
liù
jiē
chén
shēng
cài
tiāo
lái
chūn
cóng
xuě
xiāo
fēng
ruǎn
méi
huā
ràng
liǔ
tiáo
xīn

译文

泥牛被彩鞭打得粉碎,街上到处都是灰尘,吃着装满春饼、生菜的春盘。春暖花开,枝条上的片片树叶焕发着勃勃生机。冬天的积雪渐渐消融,微风徐徐吹来,已无冬日里刺骨的寒意,变得和软温柔,梅花也已经谢了,留条开始长出了嫩芽。

逐句剖析

"泥牛鞭散六街尘":泥牛被彩鞭打得粉碎,街上到处都是灰尘,

# 泥牛:是用泥土做的牛,或用竹木扎成牛的样子,外面用泥糊上。立春时,把这种泥牛搬运到繁华的闹市口,让人们用鞭子抽打泥牛,象征着春耕的起始。众人鞭打泥牛,越碎越好,尘土飞扬,弥漫六街。

"生菜挑来叶叶春":吃着装满春饼、生菜的春盘。春暖花开,枝条上的片片树叶焕发着勃勃生机。

# 生菜:唐宋时,立春之日有食春饼、生菜的风俗,春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诗中的生菜,代指春盘。有咬春、尝鲜、迎新的意思。

"从此雪消风自软":冬天的积雪渐渐消融,微风徐徐吹来,已无冬日里刺骨的寒意,变得和软温柔,

"梅花合让柳条新":梅花也已经谢了,留条开始长出了嫩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春》是南宋诗人王镃的七言绝句,全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春日盛景。首句生动再现了立春时节以泥牛迎春、挥鞭催耕的传统习俗,将古人祈愿丰收的殷切期盼凝于笔端;次句通过描绘人们品尝鲜嫩生菜的场景,细腻展现立春时节特有的饮食风俗,字里行间流淌着迎接新春的喜悦。诗的后两句以细腻笔触,绘就季节交替的斑斓画卷,冰雪消融、柔风拂面,梅花让位于新柳,尽显春意萌动之美。全诗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不仅生动呈现了古人立春时节欢庆佳节、喜迎新春的热闹场景,更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化作跃然纸上的融融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诗人

王镃(?~?),宋末元初诗人。字介翁,括苍遂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官金溪尉,宋亡后,弃官归隐湖山。他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柘山等结社吟诗,题所居为“月洞”。其诗全为五、七言律绝,多缅怀故国之作,寄寓兴亡之感。王镃诗学杨万里,部分作品近晚唐体,但往往有佳句而缺高韵。明汤显祖称“宛然晚唐人语”。《避乱柯岩绿坡诸公以诗见寄》《塞上曲》《早行》等均有名。著有《月洞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令诗。描写了立春习俗和春日景象,表达了人们在立春时节迎接春天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2. 分段赏析

“泥牛鞭散六街尘”,诗中的“泥牛”即春牛,是旧时打春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这尊用泥土、芦苇或纸张精心扎制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便已备好。每逢此时,各地官府都会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以鞭春牛的方式唤醒沉睡的土地,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六街”,原指唐宋时期京都宫门外左右各三条的主干道,后来泛指京城繁华的街市。立春日当天,各官府会在芒神与土牛前供奉丰盛的肉果祭品。正午时分,打春仪式正式开始。官吏百姓击鼓助威,主祭官员手持红绿彩鞭或柔韧柳枝,郑重地抽打土牛三下,随后将鞭子交给属吏和乡民轮流击打。人们期盼着将这头泥牛打得越碎越好,仿佛这样就能把对丰收的渴望,化作漫天飞扬的春尘,洒遍大街小巷。“生菜挑来叶叶春”,描绘的是立春日的另一道独特风景。按旧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春饼,准备鲜嫩的生菜,组成寓意吉祥的“春盘”。品尝着这些春日美食,看着窗外新抽的嫩芽在春风中舒展,才真切感受到:春天,真的来了。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大地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此雪消风自软”,积雪渐渐消融,凛冽的寒风变得温柔缱绻,正如古人所言“吹面不寒杨柳风”,轻柔的春风拂过脸颊,带来丝丝暖意。“梅花合让柳条新”,寒冬里傲然绽放的梅花,此时也懂得适时退场。正如古谚所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柳树总是最早感知春天的使者。面对即将到来的盎然春意,梅花选择悄然隐退,把展现生机的舞台,让给了新绿初绽的柳丝。在传统的祈福祭祀结束后,最具特色的打春牛仪式便拉开帷幕。这一古老的农耕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勤劳耕作的期许。通过鞭打春牛,人们希望驱散自身的惰性,以更加勤勉的态度投入新一年的农事活动,期盼收获的喜悦。古时,在司仪的主持下,知县会率领一众官吏乡绅,围绕春牛缓步绕行,随后由主祭者执鞭猛抽春牛,同时高声吟唱祈福歌谣:“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这些饱含美好祝愿的话语,随着清脆的鞭响,回荡在春日的天空,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任大中《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