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绿树起青烟":一个个村庄的绿树间升起了袅袅青烟,
"隔岸行人叫渡船":河对岸的行人正招呼着渡船。
"昨夜不知何处雨":昨天夜里不知道哪里下了一场雨,
"水推枯叶出溪边":溪水把枯叶推到了溪边。
宋末元初诗人
王镃(?~?),宋末元初诗人。字介翁,括苍遂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官金溪尉,宋亡后,弃官归隐湖山。他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柘山等结社吟诗,题所居为“月洞”。其诗全为五、七言律绝,多缅怀故国之作,寄寓兴亡之感。王镃诗学杨万里,部分作品近晚唐体,但往往有佳句而缺高韵。明汤显祖称“宛然晚唐人语”。《避乱柯岩绿坡诸公以诗见寄》《塞上曲》《早行》等均有名。著有《月洞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描绘了溪村处处绿树缭绕,青烟袅袅升起,对岸行人呼喊着渡船的画面,还通过“昨夜不知何处雨,水推枯叶出溪边”,展现出雨后溪边的景象,营造出乡村宁静、质朴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欣赏。
2. 分段赏析
首句“村村绿树起青烟”以宏观视角铺展溪村全貌。“村村”二字点明村落密集,绿树环绕的村庄错落有致;“起青烟”则从视觉延伸至嗅觉,炊烟袅袅的日常场景,暗含村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息。次句“隔岸行人叫渡船”转向动态细节,打破画面的静态平衡。“隔岸”暗示溪水阻隔,“行人”或为赶路人、商贩,或为归乡者,“叫渡船”的吆喝声打破宁静,却更显乡村生活的鲜活,渡船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此句以声衬静,将“溪村”的“静”与“活”巧妙统一。第三句“昨夜不知何处雨”引入时间纵深,以“不知”二字增添朦胧意趣。雨是昨夜的,却无具体方位,似天公随意挥洒,既无“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愁绪,亦无“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刻意,更显自然的随性与从容。此句以“不知”消解雨的“刻意”。尾句“水推枯叶出溪边”以自然流动收束,将“雨”的影响具象化。“水推”二字写溪水涨势,将昨夜的雨化为动力,推动枯叶顺流而出;“枯叶”虽带衰飒,却被溪水赋予动态之美,落叶非“落”,而是“被推”,暗含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接纳。此句以“枯”与“推”的对比,传递出“衰而不颓”的生命态度,与首句的“青烟”“绿树”形成季节的呼应(或为秋景,或为雨后的初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