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shàng

朝代:宋作者:王镃浏览量:3
huáng
yún
lián
bái
cǎo
wàn
yǒu
jiān
shuāng
lěng
lóu
tiān
hán
jiǎ
zhòu
xián
jīng
zhàn
diāo
rèn
wéi
shān
shù
yāo
jīn
yìn
jiāng
jūn
guān

译文

黄沙漫天与枯草相连,天地苍茫隐现于万里之间。寒霜覆盖着战死者的头骨,冷风中似有亡魂哀哭,天寒地冻,将士的铠甲闲置无用。战马嘶鸣着踏过旧日战场,猛禽盘旋于猎人围猎的山间。调防戍守的将军腰间挂着金印,将军正要出玉门关。

逐句剖析

"黄云连白草":黄沙漫天与枯草相连,

# 黄云: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唐杜甫《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仇兆鳌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明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万里有无间":天地苍茫隐现于万里之间。

"霜冷髑髅哭":寒霜覆盖着战死者的头骨,冷风中似有亡魂哀哭,

# 髑髅:头骨。多指死人的头骨。《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三国魏曹植《髑髅说》:“顾见髑髅,块然独居。”宋苏轼《髑髅赞》:“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

"天寒甲胄闲":天寒地冻,将士的铠甲闲置无用。

# 甲胄: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孔传:“甲,铠;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马嘶经战地":战马嘶鸣着踏过旧日战场,

"雕认打围山":猛禽盘旋于猎人围猎的山间。

"移戍腰金印":调防戍守的将军腰间挂着金印,

# 金印: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欒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金印。”宋苏辙《观捕鱼》诗:“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清黄遵宪《琉求歌》:“尚有丹书珠殿挂,空将金印紫泥封。”

"将军度玉关":将军正要出玉门关。

# 玉关:即玉门关。北周庾信《竹杖赋》:“玉关寄书,章台留钏。”唐李白《王昭君》诗之一:“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金元好问《送李参军北上》诗:“生男莫作班定远,万里驰书望玉关。”清纳兰性德《天仙子》词:“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参见“玉门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上曲》是南宋末诗人王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边塞生活与战场景象为主题,首联“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边疆广袤荒凉的画面;颔联“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借“霜冷”“天寒”等意象,营造出凄冷肃杀的战场氛围;颈联“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通过马与雕的行为,侧面展现战争痕迹与战士的英勇;尾联“移戍腰金印,将军度玉关”以将军形象收尾,凸显戍边将领的威严与责任。整首诗生动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争场景,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敬仰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诗人

王镃(?~?),宋末元初诗人。字介翁,括苍遂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官金溪尉,宋亡后,弃官归隐湖山。他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柘山等结社吟诗,题所居为“月洞”。其诗全为五、七言律绝,多缅怀故国之作,寄寓兴亡之感。王镃诗学杨万里,部分作品近晚唐体,但往往有佳句而缺高韵。明汤显祖称“宛然晚唐人语”。《避乱柯岩绿坡诸公以诗见寄》《塞上曲》《早行》等均有名。著有《月洞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地区黄云白草相接、霜冷天寒的萧瑟景象,展现了战后战场的荒凉,如髑髅哭泣、战马嘶鸣于旧战地,以及将军佩戴金印移防戍边、跨越玉关的场景,表达了对边塞战争的感慨和对戍边将领的刻画。

2. 分段赏析

首联“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描绘出塞外黄云与白草相接,在万里天地间若有若无的苍茫壮阔之景,以宏大的视野奠定了全诗雄浑苍凉的基调。颔联“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霜冷”“天寒”营造出凄冷阴森的氛围,“髑髅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战场上的骷髅赋予哭泣的情感,凸显战争的残酷惨烈;“甲胄闲”则通过描写闲置的铠甲,暗示战事平息,暗含对战争的反思。颈联“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马嘶”“雕认”赋予动物以灵性,战马在曾经的战场嘶鸣,大雕能认出曾经围猎的山峦,侧面烘托出此地经历过无数征战与围猎,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尾联“移戍腰金印,将军度玉关”,写将军佩戴金印移防戍边,从容度过玉门关,塑造出将军威武豪迈、肩负重任的形象,流露出对戍边将领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对边境安宁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贾似道《白牙青》

下一篇:宋·文同《约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