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i

朝代:宋作者:王镃浏览量:3
yuán
yǐng
bǐng
xiāng
shōu
jìn
lián
lěng
táng
piàn
shāng
xīn
yún
jǐn
céng
zhē
yuè
宿
yuān
yāng

译文

荷叶已无圆润之姿,荷柄也不再散发香气,满塘莲花凋尽,那曾经充满歌声的荷塘显得一片冷清寂寥。曾经如彩云般绚烂的地方,如今只剩一片伤心的景象,那里曾经是鸳鸯栖息遮月的温馨之所,而如今却徒留荒凉。

逐句剖析

"叶无圆影柄无香":荷叶已无圆润之姿,荷柄也不再散发香气,

"收尽莲歌冷碧塘":满塘莲花凋尽,那曾经充满歌声的荷塘显得一片冷清寂寥。

# 碧塘:荷叶密密的布满在水上,令池塘看起来似碧绿色。

"一片伤心云锦地":曾经如彩云般绚烂的地方,如今只剩一片伤心的景象,

"也曾遮月宿鸳鸯":那里曾经是鸳鸯栖息遮月的温馨之所,而如今却徒留荒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败荷》是宋代诗人王镃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残荷的萧瑟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沉感怀。诗以“败荷”为切入点,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描写,构建出荷塘由盛转衰的完整画面。诗中“无圆影”“冷碧塘”等白描语言精准凝练,而“云锦地”“宿鸳鸯”的隐喻则赋予诗歌哲思深度,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喟叹,亦是对人生际遇的隐喻。此诗意象鲜明,借物抒情的手法既贴合传统咏物诗的特征,又融入了南宋遗民特有的黍离之悲。王镃以残荷为载体,以小见大地映射出对盛衰变迁的普遍感慨,其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与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宋末文人面对时代巨变的哀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诗人

王镃(?~?),宋末元初诗人。字介翁,括苍遂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官金溪尉,宋亡后,弃官归隐湖山。他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柘山等结社吟诗,题所居为“月洞”。其诗全为五、七言律绝,多缅怀故国之作,寄寓兴亡之感。王镃诗学杨万里,部分作品近晚唐体,但往往有佳句而缺高韵。明汤显祖称“宛然晚唐人语”。《避乱柯岩绿坡诸公以诗见寄》《塞上曲》《早行》等均有名。著有《月洞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叶无圆影柄无香”,从荷叶的形态与气味切入,以“无圆影”“无香”两个意象勾勒出荷塘凋零的实景。荷叶本应如伞盖般圆润舒展,如今却残破蜷曲;荷柄的清香曾是夏日的标志,如今亦消散无踪。诗人以双重否定强化了衰败的彻底性,既呼应了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境,也暗喻繁华易逝的无奈。次句“收尽莲歌冷碧塘”,转向听觉与触觉的描写,通过“莲歌”的消失与“冷碧塘”的寂寥形成对比。采莲歌声的消散,暗示了夏日热闹的终结,而“冷”字不仅形容池水的温度,更渲染出荷塘的空旷与诗人的孤寂心境。昔日的生机被萧瑟取代,画面从动态的热烈转为静态的苍凉,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第三句“一片伤心云锦地”,此处笔锋陡转,以“云锦”这一华美意象反衬现实的凄凉。曾经的荷塘如织锦般绚烂,如今却只剩“伤心”二字。诗人借视觉的落差(云锦的华美与败荷的残破)直抒胸臆,将自然景物的衰败与人生的盛衰无常相联系,深化了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末句“也曾遮月宿鸳鸯”以追忆收束,通过“遮月宿鸳鸯”的往昔温馨场景,与当下的荒凉形成强烈对比。荷叶曾是鸳鸯的庇护所,月下相依的意象象征爱情与圆满,而如今只剩枯荷空对冷月。这种今昔对照不仅强化了衰败的悲剧性,更以“也曾”二字点出时光无情、美好难驻的永恒主题,与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异曲同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方岳《卖花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