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陵岁月固难堪":那些阴暗的岁月固然令人痛苦,
# 凭陵:凌逼,使人感到压抑。
"食檗多来味却甘":可是苦久了也麻木,苦多了也回甘,犹如黄蘖常服。
# 檗:黄蘖,落叶乔木。果实及茎皮皆可入药,味苦。喻厌苦如常,甘之若饴。一作蘖。
"时雨才闻遍中外":朝廷的雨露恩泽方霈然于中原内外,
# 时雨:指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的恩泽。
"卧龙相继起东南":元祐的藏龙卧虎便跃然于岭南远土。
# 卧龙:指遭贬的元祐党人。
"天边鹤驾瞻仙袂":鹤驾清风、仙袂飘飘,
# 鹤驾:形容东坡天边归来的风采。
"云里诗笺带海岚":云里的诗笺还残留着海边的湿雾,我终于又能重瞻你潇洒仙客的风度。
"重见门生应不识":你这次看到你的学生,或许已经不相识,
# 门生:诗人自称。
"雪髯霜鬓两毵毵":毕竟你我都已经霜鬓毵毵,雪髯疏疏。
# 毵毵:白而飘逸。两:又含二人皆如此之意。
北宋文学家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祖籍华州(今陕西华县)。少年时其文章就受到苏轼称赞,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因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李廌诗词文俱工,其文条畅曲折,气势磅礴,其《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提出文章须具德、志、气、韵“四要”说,是宋代文论之重要篇章。其诗歌多以山水、行旅、寄赠、题画为内容,大多“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著有《济南集》《德隅斋画品》《师友谈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和诗。描绘了苏轼从岭南归来这一事件,营造出一种感慨万千的氛围。通过对苏轼经历的描述,体现其历经磨难后的豁达,以及对其才华的高度赞赏。同时,借自己雪髯霜鬓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苏轼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岁月变迁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语:“凭陵辛苦到蛮夷,赖有遗书慰梦思”用“甘苦”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比喻:“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将元祐党人比作“卧龙”,把遇赦比作“时雨”,赞美元祐党人才能,反映政治气候与作者倾向;“天边鹤驾瞻仙袂”将气清澈骨的苏轼比作仙人,赞美其旷达的胸襟和清旷飘逸的形象。对偶:“时雨”对“卧龙”、“遍中外”对“起东南”,凸显旧党起复的时代背景。想象:“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形成浪漫想象,描绘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虚实结合:“应怪两翁两毵毵,一时惊散暮潮边”,“应怪”是作者揣想,属虚写;结合现实中苏轼归来年老的情况,虚实结合写出门生深沉感慨。
3. 分段赏析
“凭陵岁月固难堪,诗笺多来味却甘”以“凭陵”逼压精准勾勒苏轼在政治困境中承受的精神压力,“诗笺”化用典故古人以黄蘖喻苦心,却以“味甘”成语义反转属“反语”修辞。表面写苦尽甘来,实则以反常的“甘”强化贬谪生涯的极度酸苦,既暗合苏轼逆境中“安之若素”的豁达,亦隐含对其遭遇的深切共情。“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以“时雨”象征朝廷大赦的恩泽,“卧龙”喻指元祐党人属“比喻”,二者对仗(“才闻”对“相继”)凸显旧党起复的迅速。诗句既交代苏轼北归的政治背景,亦通过“中外”“东南”的空间拓展,暗含对时局回暖、人才复出的期许,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以“鹤驾”“仙袂”勾勒苏轼超凡脱俗的风神,“海岚”(海边雾气)暗合岭南贬谪经历。语言典丽而富浪漫想象,既赞其历经磨难仍保持旷达胸襟与创作活力,亦将其形象升华为“谪仙人”般的精神象征,见对友人的高度推崇。“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以“雪髯霜鬓”的白描刻画衰老之态,“两毵毵”强调双方须发皆白的沧桑。“应”字虚写揣想,从浪漫想象回落现实,既写久别重逢的陌生感,亦隐含对苏轼贬谪耗尽余生的痛惜,沉郁深婉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此诗首尾情悲语酸,中间意奇境阔,却浑然一体。因苏轼洒脱风神与磨难悲慨,恰合两种格调。李之仪诗取径险峭,有浑浩之气,此诗飘逸与苦涩相统一,风格近似苏轼。
# 在此诗中,抒写了闻悉东坡还自岭南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东坡风神的渴望。诗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在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若饴的开朗胸怀,勾勒出这位历尽磨难而依然清旷飘逸如谪仙人的东坡老的形象。全诗从肺腑深处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四)》
# 这首诗三、四句,一气贯下,圆转流美如弹丸,即宋诗中典型的流水对,亦即宋人以文为诗种种努力之一。五、六句,极高华、极清旷,为坡仙人格精神之美学境界。有“天边”字、“海岚”字,于是不可移用于其他诗仙如李太白。于是可见东坡之所以为东坡者。悲慨与冲淡相杂糅,人生困境之洞见与人生痛苦之担荷相并存,此亦不止于此诗之特色,亦为宋诗之所以为宋诗者。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宋诗精华》
上一篇:宋·钱时《风玉》
下一篇:宋·无名氏《满庭芳·昨日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