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dōng
huán
lǐng
nán

朝代:宋作者:李廌浏览量:3
píng
líng
suì
yuè
nán
kān
shí
niè
duō
lái
wèi
què
gān
shí
cái
wén
biàn
zhōng
wài
lóng
xiāng
dōng
nán
tiān
biān
jià
zhān
xiān
mèi
yún
shī
jiān
dài
hǎi
lán
chóng
jiàn
mén
shēng
yīng
shí
xuě
rán
shuāng
bìn
liǎng
sān
sān

译文

那些阴暗的岁月固然令人痛苦,可是苦久了也麻木,苦多了也回甘,犹如黄蘖常服。朝廷的雨露恩泽方霈然于中原内外,元祐的藏龙卧虎便跃然于岭南远土。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的诗笺还残留着海边的湿雾,我终于又能重瞻你潇洒仙客的风度。你这次看到你的学生,或许已经不相识,毕竟你我都已经霜鬓毵毵,雪髯疏疏。

逐句剖析

"凭陵岁月固难堪":那些阴暗的岁月固然令人痛苦,

# 凭陵:凌逼,使人感到压抑。

"食檗多来味却甘":可是苦久了也麻木,苦多了也回甘,犹如黄蘖常服。

# 檗:黄蘖,落叶乔木。果实及茎皮皆可入药,味苦。喻厌苦如常,甘之若饴。一作蘖。

"时雨才闻遍中外":朝廷的雨露恩泽方霈然于中原内外,

# 时雨:指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的恩泽。

"卧龙相继起东南":元祐的藏龙卧虎便跃然于岭南远土。

# 卧龙:指遭贬的元祐党人。

"天边鹤驾瞻仙袂":鹤驾清风、仙袂飘飘,

# 鹤驾:形容东坡天边归来的风采。

"云里诗笺带海岚":云里的诗笺还残留着海边的湿雾,我终于又能重瞻你潇洒仙客的风度。

"重见门生应不识":你这次看到你的学生,或许已经不相识,

# 门生:诗人自称。

"雪髯霜鬓两毵毵":毕竟你我都已经霜鬓毵毵,雪髯疏疏。

# 毵毵:白而飘逸。两:又含二人皆如此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是宋代李之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说作者为李廌。在得知苏轼遇赦北归岭南之际,诗人心中百感交集,情感的波澜在悲欣之间不断翻涌,交织出复杂而深沉的心境。开篇首联,诗人以沉痛笔触,为苏轼深陷党争漩涡、饱尝生活困苦而感伤不已;至颔联与颈联,情绪陡然转变,流露出得知恩师获赦、即将重返京城的欣喜若狂,字里行间满是渴望重逢的急切心情;尾联笔锋再转,诗人面对岁月匆匆流逝,想到自己与苏轼皆已垂垂老矣,不禁生出无限感慨。整首诗如行云流水,将洒脱与苦涩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完美融合,毫无违和之处,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祖籍华州(今陕西华县)。少年时其文章就受到苏轼称赞,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因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李廌诗词文俱工,其文条畅曲折,气势磅礴,其《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提出文章须具德、志、气、韵“四要”说,是宋代文论之重要篇章。其诗歌多以山水、行旅、寄赠、题画为内容,大多“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著有《济南集》《德隅斋画品》《师友谈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李之仪进士及第后,近三十载追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后因苏轼被贬岭南,受其征辟之故遭勒令停职,二人既存师生之谊,又同受党争迫害,情谊深厚。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崩逝,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被流放的元祐党人陆续获赦,十一月苏轼也接到召回旨意,次年(1101年)苏轼启程度岭北归,李之仪闻讯欣喜若狂,接连赋诗修书寄与苏轼,此诗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酬和诗。描绘了苏轼从岭南归来这一事件,营造出一种感慨万千的氛围。通过对苏轼经历的描述,体现其历经磨难后的豁达,以及对其才华的高度赞赏。同时,借自己雪髯霜鬓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苏轼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岁月变迁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语:“凭陵辛苦到蛮夷,赖有遗书慰梦思”用“甘苦”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比喻:“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将元祐党人比作“卧龙”,把遇赦比作“时雨”,赞美元祐党人才能,反映政治气候与作者倾向;“天边鹤驾瞻仙袂”将气清澈骨的苏轼比作仙人,赞美其旷达的胸襟和清旷飘逸的形象。对偶:“时雨”对“卧龙”、“遍中外”对“起东南”,凸显旧党起复的时代背景。想象:“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形成浪漫想象,描绘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虚实结合:“应怪两翁两毵毵,一时惊散暮潮边”,“应怪”是作者揣想,属虚写;结合现实中苏轼归来年老的情况,虚实结合写出门生深沉感慨。

3. 分段赏析

“凭陵岁月固难堪,诗笺多来味却甘”以“凭陵”逼压精准勾勒苏轼在政治困境中承受的精神压力,“诗笺”化用典故古人以黄蘖喻苦心,却以“味甘”成语义反转属“反语”修辞。表面写苦尽甘来,实则以反常的“甘”强化贬谪生涯的极度酸苦,既暗合苏轼逆境中“安之若素”的豁达,亦隐含对其遭遇的深切共情。“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以“时雨”象征朝廷大赦的恩泽,“卧龙”喻指元祐党人属“比喻”,二者对仗(“才闻”对“相继”)凸显旧党起复的迅速。诗句既交代苏轼北归的政治背景,亦通过“中外”“东南”的空间拓展,暗含对时局回暖、人才复出的期许,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以“鹤驾”“仙袂”勾勒苏轼超凡脱俗的风神,“海岚”(海边雾气)暗合岭南贬谪经历。语言典丽而富浪漫想象,既赞其历经磨难仍保持旷达胸襟与创作活力,亦将其形象升华为“谪仙人”般的精神象征,见对友人的高度推崇。“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以“雪髯霜鬓”的白描刻画衰老之态,“两毵毵”强调双方须发皆白的沧桑。“应”字虚写揣想,从浪漫想象回落现实,既写久别重逢的陌生感,亦隐含对苏轼贬谪耗尽余生的痛惜,沉郁深婉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此诗首尾情悲语酸,中间意奇境阔,却浑然一体。因苏轼洒脱风神与磨难悲慨,恰合两种格调。李之仪诗取径险峭,有浑浩之气,此诗飘逸与苦涩相统一,风格近似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此诗中,抒写了闻悉东坡还自岭南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东坡风神的渴望。诗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在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若饴的开朗胸怀,勾勒出这位历尽磨难而依然清旷飘逸如谪仙人的东坡老的形象。全诗从肺腑深处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四)》

# 这首诗三、四句,一气贯下,圆转流美如弹丸,即宋诗中典型的流水对,亦即宋人以文为诗种种努力之一。五、六句,极高华、极清旷,为坡仙人格精神之美学境界。有“天边”字、“海岚”字,于是不可移用于其他诗仙如李太白。于是可见东坡之所以为东坡者。悲慨与冲淡相杂糅,人生困境之洞见与人生痛苦之担荷相并存,此亦不止于此诗之特色,亦为宋诗之所以为宋诗者。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钱时《风玉》

下一篇:宋·无名氏《满庭芳·昨日花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