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不足数":世间庸人愚昧平庸,实在不值一提,
"四月五月蒙松雨":四五月的细雨,迷蒙如混沌的世局。
# 蒙:一作濛。
"闭门县榻二十年":我闭门隐居二十年,高悬空榻,
"不见孺子与文举":始终未见如徐孺子、孔文举般的贤士踪迹。
北宋文学家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祖籍华州(今陕西华县)。少年时其文章就受到苏轼称赞,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因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李廌诗词文俱工,其文条畅曲折,气势磅礴,其《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提出文章须具德、志、气、韵“四要”说,是宋代文论之重要篇章。其诗歌多以山水、行旅、寄赠、题画为内容,大多“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著有《济南集》《德隅斋画品》《师友谈记》。
1. 分段赏析
“氓之蚩蚩不足数”,诗人化用《诗经·氓》中“氓之蚩蚩”典故,却反其义而用之,以“不足数”三字将“蚩蚩”从原诗的“忠厚”转为“愚昧平庸”,用不屑语气否定庸众,奠定全诗批判世风的冷峻基调,隐含对世俗价值观的蔑视。“四月五月蒙松雨”,“蒙松雨”既实写暮春至初夏细雨迷蒙的自然景象,又以“蒙松”的混沌隐喻世道昏暗、贤者难辨的社会环境,雨丝的细密与人心的“蚩蚩”相互映衬,景语即情语,实现自然景象与主观情感的交融。“闭门县榻二十年”,化用《后汉书》中“陈蕃悬榻待徐孺子”典故,以“闭门县榻”自况隐居生活,“二十年”用夸张之笔极言坚守之久,“闭”“悬”二字形成动作张力——“闭门”隔绝世俗,“悬榻”期待知音,外显封闭与内心开放的矛盾,凸显孤寂又执着的精神世界。“不见孺子与文举”,以“孺子”(徐稚)、“文举”(孔融)代指历史上的贤者,与首句“氓之蚩蚩”形成人格对照,“不见”二字将二十年“悬榻待贤”的期待陡然转为绝望,既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又暗指北宋末年人才凋零的现实,使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时代的深沉忧虑。
上一篇:宋·王柏《畴依(第十七章)》
下一篇:宋·周密《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