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ān
biàn
yóu
zhū
ch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jiān
rèn
suǒ
shì
shèng
zhé
liú
lián
fén
xiāng
yǐn
yōu
zhuó
míng
kāi
jìng
yán
wēi
zhǐ
hái
zuò
xiǎo
chuāng
yōu
gèng
yán
pén
shān
jiàn
cǎo
cāng
rán
dēng
zuì
gāo
yǎn
jiè
qióng
qiān
biàn
fēng
zhào
chéng
guō
zhèn
yún
tiān
shēn
chén
kuàng
dàng
suǒ
biàn
便
yōu
xún
wèi
yún
luò
shēng
wǎn
yān
guī
lái
suǒ
gěng
gěng
qīng
mián
dào
rén
wèi
qǐn
dēng
tóng
chán

译文

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蒙蒙细雨时作时停,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逐句剖析

"肩舆任所适":乘坐小轿任性而往,

# 肩舆: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

"遇胜辄留连":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 辄:总是,就。,胜:美景。

"焚香引幽步":在寺院里焚香探幽,

"酌茗开静筵":品尝香茗与素斋。

# 静筵:指素斋。筵,酒席。,酌茗:品茶。

"微雨止还作":蒙蒙细雨时作时停,

"盆山不见日":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

# 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草木自苍然":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忽登最高塔":登上寺内最高的塔,

# 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眼界穷大千":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峰照城郭":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

# 卞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

"震泽浮云天":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 震泽:太湖。

"深沉既可喜":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

"旷荡亦所便":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 旷荡:旷达,大度。

"幽寻未云毕":游兴还没有结束,

"墟落生晚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 墟落:村落。

"归来记所历":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

"耿耿清不眠":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 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道人亦未寝":道潜也没有睡意,

# 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孤灯同夜禅":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篇记游诗,记录了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在端午节期间游览多座寺庙的所见所感。诗中生动描绘了湖州五月的自然风光,特别赞美了卞山美丽的山景,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接着,诗人对眼前这些自然美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他既欣赏太湖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钟爱于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苏轼创作的一首纪游诗,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与他一同游览的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这一点可以从秦观所写的《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一诗中得以证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出游的诗,写作者端午时节游历诸寺,体悟禅意与自然之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轼端午游历诸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禅意的深刻体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全诗既有静态的描写,如焚香、酌茗、盆山、草木等,也有动态的描写,如微雨时停时续、登高望远等,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对比:“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四句,通过对比深沉与旷荡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多样体验和感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白描:微雨、草木、卞峰、震泽等都是很常见的景物,诗人大量运用白描手法,直接描绘所见所感,不加过多修饰,使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所见景色,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禅意的深刻体悟,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或焚香漫步于幽静之处,或品茗设宴,宴席上皆是简约素雅的物品,透露出这是在寺庙中游玩的情景。“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苏轼本人对这四句诗颇为自得,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忽登”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气势磅礴,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这两句诗与前面的四句写景佳句相得益彰。“深沉”四句,先插入两句议论作为过渡,对眼前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作收束的过渡,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着,他又以天色已晚应当归去作为收尾,同时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写景又更上一层楼。最后四句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冗余,实则与道人一同在古佛前对灯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重要部分。

4. 作品点评

这首纪游诗,在描绘景致时,作者并未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观察视角,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灵活转换观察点,从而使得所捕捉的景色也随之不断变化,生动展现了“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不失惊喜,令人眼前一亮。六句写景佳句,使得整首诗错落有致,在平淡中蕴含了非凡的奇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微雨小窗,深沉可喜也。卞峰震泽,旷荡所便也。寓目辄书,详略各尽其致。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微雨”四句神来,善于空际烘托。结有余味。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微雨”四句古今妙绝语。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 一切便切便游诸寺,“微雨”四句幽境写绝。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阮阅《郴江百咏并序·贪泉》

下一篇:宋·沈括《夜登金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