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空动高吹":在寒冷的秋夜,高空的风在呼啸,
"月色满清砧":月光洒满了洗衣的石砧。
# 砧:捣衣石。
"残梦夜魂断":在残梦之中,夜里的思绪被打断,
"美人边思深":闺中的美人对边疆征人的思念愈发深沉。
# 边思:对戍边人的思念。
"孤鸿秋出塞":孤独的鸿雁在秋天飞向塞外,
"一叶暗辞林":一片树叶在夜色中悄然离开树林。
"又寄征衣去":她又寄出了为丈夫准备的征衣,
"迢迢天外心":那遥远的心意就像飞向天外一样绵长。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梦》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通过描写一个思妇在秋夜的孤独与相思,展现了她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深切牵挂。诗中的“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不仅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也隐喻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心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首联“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中,“动”和“吹”两字以动衬静,突显了秋夜的静谧,同时“寒”字点明了季节和天气,写出了思妇独守空房的冷清。比喻:颈联“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通过“孤鸿”和“一叶”比喻戍边的丈夫,体现了思妇对丈夫的牵挂。情景交融:诗中将思妇的相思之情与秋夜的景象相结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思妇的孤独与对丈夫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首联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寒空动高吹”中,“动”和“吹”两字以动衬静,突显了夜晚的静谧,同时也写出了女子的孤独之感。“寒”字不仅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更暗示了女子独守空房的冷清。“月色满清砧”中,“月”字象征着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而“砧”字则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牵挂,为下文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做了铺垫。颔联:“夜残灯影断,梦断美人边思深。”颔联描写了女子在半夜惊醒后的情景。“夜”点明了时间,而“残”和“断”两字则传达出女子梦醒时的惆怅与失落。“梦断美人边思深”直接表达了女子对远在塞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一联通过对女子夜半梦醒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相思之苦和内心的孤独。颈联:“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颈联通过对“孤鸿”和“一叶”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孤鸿秋出塞”中,“孤鸿”象征着远征的丈夫,而“出塞”则点明了丈夫戍边的事实。“一叶暗辞林”则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离别的无奈。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侧面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牵挂和对离别的不舍。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尾联描写了女子为丈夫寄送征衣的情景。“又寄征衣去”中的“又”字暗示了丈夫久去不归,而“迢迢天外心”则表现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限思念。“迢迢”一词不仅表现了距离的遥远,更突出了女子思念之情的深沉和难以抒发。这一联通过寄衣的动作,将女子的相思之情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唐·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下一篇:唐·张志和《渔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