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iǎo
xíng
nán
jīng
huāng
cū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miǎo
qiū
shuāng
chóng
chén
xíng
yōu
huáng
qiáo
huāng
cūn
wéi
hán
huā
shū
yōu
quán
wēi
duàn
xīn
jiǔ
wàng
shì
jīng
鹿

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逐句剖析

"杪秋霜露重":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 霜露重:铺满了霜露。,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晨起行幽谷":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 幽谷:幽深的山谷。,行:经过。

"黄叶覆溪桥":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

# 覆:遮盖。

"荒村唯古木":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 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天寒山花疏落寂寞,

# 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疏:稀疏。,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幽泉微断续":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 断续:断断续续。,微:指泉水很小。,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机心久已忘":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

# 已:已经。,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何事惊麋鹿":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 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何事:为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为唐代柳宗元所作的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渲染出荒寂清冷的氛围。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细致描绘出黄叶覆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象,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展现出荒村的萧瑟、寂静。尾则由景及情,借问麋鹿,传达出诗人虽试图忘却尘世心机,却仍难掩内心孤寂落寞的复杂心境。写作手法上,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荒村秋景的刻画,含蓄表达情感;对仗精巧,炼字精准,“黄”“古”“寒”“幽”,既绘景又传情。该诗体现了柳宗元诗歌善于借自然之景抒内心之慨的特点,以独特视角展现其被贬后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由唐代柳宗元创作。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启了痛苦的谪居生涯。在永州,他政治抱负难以施展,才华无处发挥,内心充满孤独与愤懑。此诗创作于他谪居期间,从标题可知,诗人在一个秋日清晨前往南谷,途中经过荒村。他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将荒村的秋景逐一展现,借景抒发内心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纪行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季秋清晨,行走于南谷荒村的沿途景色,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被贬谪后的孤寂、落寞心境,以及试图超脱尘世却难以释怀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霜露重”表面写晚秋时节霜浓露厚的自然景象,实也暗指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困苦,如同霜露般沉重压抑;“幽谷”既指现实中幽深的山谷,又双关暗示诗人人生道路的幽僻坎坷,自己正处于困境之中,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多感官描写:视觉上,"黄叶覆溪桥"以枯黄的落叶铺满溪畔小桥,"荒村唯古木"用古树勾勒出村落附近植物稀疏,"寒花疏寂历"则写出野花在寂寥中凋零,而“幽泉微断续”以山谷深处泉水断续的泠泠声打破寂静,这种细微声响反而强化了环境空旷的质感。诗人巧妙运用视听通感,将视觉的衰颓与听觉的幽微相互映照,写出了南谷秋色的萧瑟与村野的荒僻苍凉。情景交融:“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诗人描写寒花稀疏、幽泉时断时续之景,寒花的疏落、幽泉的微弱,既勾勒出环境的清冷孤寂,又融入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落寞、凄凉之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联:“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此联明确地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杪秋”一词,清晰地指出了时节正处于晚秋,而“霜露重”三个字则进一步渲染出秋意的浓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晨起”二字,可见诗人出行之早,而“行幽谷”则着重强调了其行走路径的幽深。在霜露浓重的晚秋清晨,诗人行走于幽深的山谷之中,“重”与“幽”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自然环境的艰难,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诗人的人生道路如同这幽谷一般,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跋涉途中的辛苦与孤寂之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这一联将目光聚焦于荒村的景致之上。“黄叶覆溪桥”,一个“覆”字,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了黄叶层层堆积在溪桥之上的状态,鲜明地凸显出了秋景的衰败之象。而“荒村唯古木”中的“唯”字,则有力地强调了荒村的荒芜与凄凉,村中除了古老的树木之外,别无他物,尽显村落的寂寥与冷清。诗人通过对黄叶、溪桥、荒村、古木这些景物的细腻描写,从视觉的角度精心勾勒出了一幅萧索、荒僻的画面,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借景抒情,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之情。颈联:“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寒花疏寂历”,寒花稀疏地生长着,“寂历”一词更是为其增添了几分清冷、孤寂的氛围。“幽泉微断续”,幽泉的水流微弱,且时断时续,诗人以动衬静,更加突显了周围环境的寂静无声。此联景中含情,诗人触景生情,眼前萧疏荒寂的景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身世之感,进一步加重了他被贬之后的孤独与落寞之情。尽管诗人或许想要排遣心中的郁闷,但面对如此景象,却终究难以如愿。尾联:“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已经忘却了世俗的机巧之心,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然而,麋鹿受惊这一细节,却深刻地反映出他的内心实际上并未真正平静下来。“机心久已忘”与“何事惊麋鹿”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看似超脱,实则是诗人想要排遣愁绪却无法实现,反而使得愁绪愈发浓烈。这一联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复杂而矛盾的心境,以及被贬之后那种难以释怀的苦闷之情。

4. 作品点评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写作特色鲜明,紧扣“荒”字布局谋篇,将霜露、幽谷等诸多景物笼罩于“荒”境之下,突出荒村特点,同时又巧妙融入“杪秋”时令元素,使景物兼具浓厚秋意与衰败氛围。语言上,炼字精审,“黄”“古”“寒”“幽”,精准绘景传情。从文学地位看,此诗是柳宗元贬谪时期山水诗的作品,体现其创作风格与内心世界。诗人将自身孤寂、落寞心境与荒村衰败景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含蓄深沉,既展现了其在困境中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也为唐代山水诗增添了一抹沉郁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璘曰:意高妙。唐汝询曰:此叙山行之景,因言机心已忘,则当入兽不乱,曷为惊此麋鹿平?此乃辋川落句翻案。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寒花之态,疏淡而寂寥,幽泉之声,微闻其断续,此皆天地自然之妙。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清空莹澈。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谓学诗须从陶、柳门庭入观,此数作益信。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柳子厚诗,雄深简谈,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

宋蔡绦《西清诗话》

# 子厚《晓行》云:“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麇鹿。”又《放鹧鸪词》云:“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惜乎知之不早尔。

宋黄彻《君溪诗话》卷三

# 《金楼子·兴王篇》日:“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叔齐起害鹿死,伯夷恚之而死。”此与《列士传》言伯夷、叔齐不食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夷、齐念此鹿肉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死,同一怪妄不经,然正机心惊鹿之一证也。姑存之。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紫薇花》

下一篇:唐·杜牧《秋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