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兼耕岂理欤":治理国家的同时还要亲自耕种,这难道符合常理吗,
"阴谋乱政肆崎岖":暗藏祸心扰乱政治,肆意推行那些难以行得通的歪理。
"仲尼若使为司寇":如果让孔子担任司寇一职,
"许子难逃两观诛":许行的主张恐怕难逃被惩处的命运。
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
陈普(1244~1315),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字尚德,居石堂山,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福建宁德(今属福建)人。师承韩翼甫,为朱熹三传弟子。入元隐居授徒,屡次被辟为州教授却不赴任,四方从学者数百人,曾受聘于云庄书院,晚居莆中。其诗闲淡疏远,饶有情致。代表作品有《答友人》《秋日即事》。
1. 分段赏析
“治国兼耕岂理欤”一句以反问开篇,语气强烈。“治国兼耕”指向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诗人用“岂理欤”(难道合乎道理吗)直接质疑,凸显对“君民共耕”理念的否定。反问的修辞强化了批判的力度,暗含“治国需各司其职”的儒家思想,为全诗奠定驳斥的基调。“阴谋乱政肆崎岖”中,“阴谋乱政”以贬义词汇直指许行主张的危害,认为其看似合理的理论实则是扰乱政治秩序的“阴谋”;“肆崎岖”则用“肆意制造混乱”的意象,形容这种主张会使治国之路变得坎坷艰难。诗人通过尖锐的用词,将许行的学说定义为对正统政治秩序的破坏,情感上充满否定与警惕。“仲尼若使为司寇”以假设笔法展开,“仲尼”即孔子,“司寇”为古代掌管刑狱的官职。诗人假设孔子担任司寇,为下句的结论做铺垫。这一假设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立场,将孔子置于执法者的位置,赋予后文“诛杀”论说以权威性。“许子难逃两观诛”收束全诗,“许子”指许行,“两观诛”化用《礼记》中孔子任司寇时于两观之下诛杀少正卯的典故。诗人借历史典故,将许行的主张与“乱政”行为等同,认为若孔子在世,许行必将因“蛊惑人心、扰乱国政”而被惩处。尾句以强烈的结论式表达,将批判推向高潮,凸显诗人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坚定维护,以及对“兼耕”学说的彻底否定。全诗通过反问、用典、假设等手法,层层递进地驳斥许行主张,体现出宋代文人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捍卫。
上一篇:宋·白玉蟾《一览亭》
下一篇:宋·陆游《夏夜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