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g
xiá
zhě

朝代:唐作者:钱起浏览量:1
yān
zhào
bēi
shì
xiāng
féng
mèng
jiā
cùn
xīn
yán
jìn
qián
jiāng
xié

译文

赵、燕两地多慷慨悲歌的侠士,今天我们相逢于侠士剧孟的故乡洛阳。心中悲壮不平之事向你诉说不完,无奈太阳西斜,只好再次分手而去。

逐句剖析

"燕赵悲歌士":赵、燕两地多慷慨悲歌的侠士,

# 悲歌士:即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古时燕赵之地,侠客剑士比较多,如荆轲、聂政等。其事迹带有慷慨悲壮的色彩,故称“悲歌士”。,燕赵:古时燕、赵两个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

"相逢剧孟家":今天我们相逢于侠士剧孟的故乡洛阳。

# 剧孟:汉代著名的侠士,洛阳人,素有豪侠的名声。杜甫有诗句:“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说得就是剧孟武艺的高强。

"寸心言不尽":心中悲壮不平之事向你诉说不完,

# 言不尽:说不完。,寸心:人们的心。因心只有方寸大故言寸心。这里指倾心的意思。

"前路日将斜":无奈太阳西斜,只好再次分手而去。

# 日将斜:夕阳已经西斜,指天色将晚。日:太阳。,前路:前面的路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逢侠者》为唐代诗人钱起所著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生动描绘了诗人途中邂逅侠者的画面。前两句借荆轲、剧孟等历史上知名侠士的典故,不着痕迹地烘托出所遇侠者言行间流露出的非凡气质,后两句刻画了诗人与侠者相谈甚欢,奈何话语未竟,夕阳已斜,侠者不得不离去的场景。诗中的侠者,展现出慷慨激昂、淡泊名利的特质,诗人借此寄托了自己对侠义精神的深深崇敬与向往之情。整首诗虽篇幅简短,却结构精巧紧凑,声韵铿锵昂扬,读罢令人心生振奋之感,仿佛也被那侠义之风所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冠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又与郎士元齐名,并称“钱郎”;与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钱起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长于饯别应酬,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世人传诵。高仲武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代表作品有《题玉山村叟屋壁》《归雁》。今存有《钱考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逢侠者》为唐代诗人钱起所著,从诗歌的意涵不难看出,钱起于洛阳道上与一位侠客不期而遇。二人相见,彼此倾慕,意气相投,故而在分别之际,钱起创作了这首诗相赠。通常而言,传统的游侠诗往往带有虚构的特点,这首诗或许也承袭了这一创作手法。如此推测,诗中所描绘的侠客相逢场景,大概率是虚构想象而来。诗人之所以这般构思,旨在借对游侠的颂扬,委婉地抒发对当下时事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诗人在路途中与侠者相遇,并于临别之际作诗相赠的场景。整首诗虽造句独特、寓意深藏,却在字里行间饱含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诗人与侠者之间真挚而复杂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中“燕赵悲歌士”,运用了以地域指代侠士群体的典故。燕、赵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历史上这两个地区涌现出众多勇士,后人便常用“燕赵之士”来指代侠士,此句借这一典故突出所遇侠者的豪迈侠义气质。“相逢剧孟家”同样用典,“剧孟”是汉代雒阳人,以豪侠闻名。这里以“剧孟家”指代他们相逢在充满侠义氛围之地,借“剧孟”这一人物强化所遇之人的侠者身份,暗示相逢场景与侠义的紧密联系。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燕赵悲歌士”来比拟所遇之侠者,生动勾勒出侠者豪迈不羁的形象。而“相逢剧孟家”,点明二人相逢之地为洛阳道。这般表述,与侠者身份极为契合,尽显诗歌用典之精妙。此处所用典故渊源深厚。“燕赵悲歌士”提及战国时期的燕、赵两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后人遂以燕赵人士指代侠者。高适曾赋诗“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借此表达对燕赵刺客悲壮侠义之举的同情与敬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正是受燕太子丹托付,勇赴咸阳刺杀秦王的侠义之士。“剧孟”乃雒阳(今河南洛阳东部)人,以豪侠闻名于世,诗中以“剧孟”指代洛阳,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后两句描绘了两人相逢时倾心交谈,奈何夕阳西下,不得不依依惜别的场景。这两句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之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侠士的倾慕之情。诗中描绘落日之景,蕴含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的隐隐担忧。毕竟在文学作品中,夕阳往往不如朝阳那般充满热烈与希望,而剑客行走江湖,前路势必坎坷崎岖。当然,也可理解为,诗人与侠者为此次相聚而来,如今却终要分别,落日余晖恰似催促他们启程的信号。尽管二人心中满是不舍,但正如俗语所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如此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这份情谊显得愈发珍贵而动人。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然而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如此的编排构思,着实称得上别具一格,相较于寻常的赠别诗,它显得更为率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多少感慨,不是莽莽作别者。

明高棅《唐诗正声》引吴逸一

# 钱五言绝“燕赵悲歌士”一篇,颇类盛唐人语。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下二句之妙,却根于此三字,人但知下二句妙耳。

明钟惺《唐诗归》

# 结句意沉可味。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惟其相投,不自知其话之冬。妙在第三句。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明代周敬

# 抱难吐之情,而值萧飒之景,真有易水悲歌气象。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引明代吴敬夫

# “燕赵悲歌士”,出江淹语。以燕赵悲歌之士,乃相逢于剧孟之家。匆遽相逢,又手一揖,即便倾词,义风可敬。但寸心之事,言不能尽,陡看前路,日又将斜。欲尽言,则不能去;欲去,又不能尽言。描写义侠匆遽相逢行径如画。旧解为谢绝他,非是。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末句全根于“剧孟”二字来。

清吴烶《唐诗直解》

# 亦豪勇,亦缠绵。后二句神韵不尽。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与东吴生相遇》

下一篇:唐·戴叔伦《过三闾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