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tí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shèng
bài
bīng
jiā
shì
bāo
xiū
rěn
chǐ
shì
nán
ér
jiāng
dōng
duō
cái
jùn
juǎn
chóng
lái
wèi
zhī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逐句剖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兵家:一作“由来”。

"包羞忍耻是男儿":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

#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卷土重来未可知":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杜牧针对战争成败之理展开议论,对历史上已有定局的战争进行了假设性推想。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阐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观点。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则批评项羽心胸不够豁达,缺少大将应有的气度。后两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大胆设想,若项羽能回到江东整顿兵力,或许就有机会卷土重来。整首诗虽流露出对项羽自刎的惋惜,但重点在于批判他错失机遇,不擅听取他人建议,更不懂得识人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赴任池州刺史途中路过乌江亭。乌江亭是传说中项羽自刎之处,杜牧触景生情,借对项羽结局的议论,发表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也有一说创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咏史怀古诗题材。诗中围绕项羽兵败自刎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表达了对胜败的看法,认为胜败难以预料,真正的男儿应能忍受失败和耻辱。同时惋惜项羽未能利用江东子弟的力量卷土重来,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听取建议。整首诗借对历史的评议,传达出“败不馁”的积极精神。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借对项羽兵败后未渡江东,错失可能卷土重来机会这一历史事件的议论,暗讽现实中人们面对挫折往往不能正确应对,没有包羞忍耻、重头再来的勇气,表达对现实中人们面对挫折应持态度的看法,具有讽喻意味。直抒胸臆:“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开篇诗人便直接表明自己对战争胜败是常事的观点,以及认为男儿应具备包羞忍耻品质的看法,情感态度鲜明。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以一种理性且略带感慨的口吻指出,战争中的胜败乃兵家常事,本不必过于在意一时得失。然而,他随即话锋一转,批评项羽在遭遇失败后,缺乏应有的胸襟与气度。在杜牧看来,真正的“男儿”应能“包羞忍耻”,坦然面对挫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在遭受垓下之败后,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这显然与“男儿”的标准相去甚远。诗人提及项羽临死还将失败归咎于“时不利”,而未深刻反思自身原因,这一细节更是强化了对项羽缺乏大将风度的批判,也暗示了他虽有英雄之名,却在关键时刻未能展现出英雄应有的坚韧与智慧。三、四两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展开大胆的假设与推理。他认为江东之地人才济济,若项羽当时能听从乌江亭长的建议,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凭借着江东子弟的力量,未必没有卷土重来、再度争夺天下的可能。但事实上,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诗人在此列举项羽错失韩信、气死范增等事例,进一步说明他不善于把握机遇、听取建议以及用人得人,这些都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在杜牧看来,项羽若能在最后关头放下身段,“包羞忍耻”,积极采纳他人的合理建议,重返江东凝聚力量,那么楚汉相争的胜负或许尚未可知。

4. 作品点评

《题乌江亭》体现了杜牧咏史诗议论不落传统窠臼的特色。他以简洁的语言,从独特视角对历史事件提出新颖观点,在惋惜、批判项羽的同时,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该诗虽为议论,但情感真挚,发人深省,展现出诗人的史识与才情,成为咏史诗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下一篇: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