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zhú
yuè
shí
guì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2
shān
shān
xià
yuè
lún
diàn
殿
qián
shí
huá
xīn
zhì
jīn
huì
tiān
zhōng
shì
yīng
shì
cháng
é
zhì
rén

译文

桂子如同颗颗玉珠般从天而降,好像是从月亮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逐句剖析

"玉颗珊珊下月轮":桂子如同颗颗玉珠般从天而降,好像是从月亮上掉下来似的,

# 月:月亮。

"殿前拾得露华新":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新鲜。

#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拾:拾起。

"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 不会:不知道。,至今:到现在。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嫦:一作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乃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所著的七言绝句。全诗紧扣现实进行咏物,意境空灵,蕴意深厚。诗人借中秋之夜的一件小事,巧妙地抒发了赏月时的独特情怀。诗中描绘,桂花花瓣上点缀着点点刚凝聚的晶莹露珠,恰似广寒宫中嫦娥抛下的馈赠。这一想象,为月下桂花飘落的景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神话面纱,引人遐思,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梦幻般的中秋月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史籍记载,早在古代,帝王便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定在阴历八月十五,此时恰好处于三秋之半,“中秋节”之名便由此而来。皮日休创作《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时,正值中秋良夜。前一年他高中进士,彼时又正处于东游途中,可谓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在这样一个充满团圆与美好寓意的佳节,又逢人生得意之际,诗人灵感迸发,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中秋夜天竺寺桂花飘落,花瓣带露的景象,借嫦娥抛桂的想象,营造出空灵美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的赏月情思以及自身的愉悦心境。

2. 写作手法

联想:由飘落的桂花联想到是嫦娥抛掷下来的,丰富了诗作内容与意境。比喻:将带着露珠的桂花花瓣比作玉珠。

3. 分段赏析

首句“玉颗珊珊下月轮”,形象地描绘出桂花如从月上飘落的美妙场景,点明了中秋之夜的时间背景,奠定了轻松且充满联想的基调。“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洁白新鲜的花瓣,暗示着他正陶醉于中秋夜的美景,也折射出其当时顺遂的人生境遇。“至今不会天中事”,借助传说,流露出诗人对桂花的怜惜之情,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心境。“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人展开丰富想象,感叹桂花飘落是嫦娥撒予人间,这一联想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豁达包容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如此的好诗,读了如沐清风,心境澄澈,同时也让人对古人的中秋盛景充满遐想。不同于多数中秋题材的诗作,弥漫着凄凉、凋零的气息,或是被惆怅、哀伤的情绪所笼罩。诗中多处充满奇思妙想,虽非现实之景,却毫无空洞之感。这些巧妙的联想,宛如为宁静的诗篇添上了灵动的音符,增添了几分俏皮与趣味,实在是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

现代邱芬《节日诗词》

# 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

现代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

# 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

唐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

# 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

现代潘殊闲《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4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题乌江亭》

下一篇:唐·李白《行路难(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