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yòu
zuò
shēng
shī
wàng
·
·
píng
shēng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1
cén
cén
jiāng
jīng
xún
hūn
hūn
kōng
tiān
chéng
qún
róng
xiāng
wēi
mián
tōng
suō
chéng
fān
guò
líng
huā
tián
qiū
shōu
wàng
bēi
zhī
zhēn
rán

译文

连绵的阴雨快要持续十天,昏暗的天空被云雾填满。鸬鹚成群嬉戏水中游,芙蓉花在雨中相依共眠。鱼儿游过蓑衣搭成的小城,帆船穿过菱花盛开的稻田。眼看秋收已无指望,这般悲苦终究是徒然。

逐句剖析

"涔涔将经旬":连绵的阴雨快要持续十天,

"昏昏空迷天":昏暗的天空被云雾填满。

"鸬鹚成群嬉":鸬鹚成群嬉戏水中游,

"芙蓉相偎眠":芙蓉花在雨中相依共眠。

"鱼通蓑衣城":鱼儿游过蓑衣搭成的小城,

"帆过菱花田":帆船穿过菱花盛开的稻田。

"秋收吾无望":眼看秋收已无指望,

"悲之真徒然":这般悲苦终究是徒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声》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连绵不断的苦雨给诗人带来的愁苦心境,以及对友人鲁望的思念之情。前两句直接点明了苦雨的持续时间之长和天气的昏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第三、四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生动画面,与诗人的孤独心境形成鲜明对比。第五、六句进一步描绘了雨中的田园景色。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秋收无望的无奈与悲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苦雨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诗人开篇便点明了“苦雨”的主题,“涔涔”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雨水不断下落的状态,而“将经旬”则强调了雨期之长,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紧接着“昏昏空迷天”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压抑的氛围,天空因长时间的降雨而变得昏暗不明,给人一种迷茫、无助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第三、四句:“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与首联的压抑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描写鸬鹚的嬉戏和芙蓉的相偎,展现出一种生机与和谐。鸬鹚在雨中依然能够快乐地嬉戏,芙蓉花在雨的滋润下相互依偎,仿佛在享受着这份宁静。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生物在雨中的自在,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第五、六句:“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水乡画面。“鱼通蓑衣城”中的“蓑衣城”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将鱼儿游动的水域比作一座城池,赋予了鱼儿一种自由穿梭于城中的灵动之感。而“帆过菱花田”则描绘了船只在长满菱花的水面上缓缓驶过的情景,菱花的清新与船帆的飘动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风光。然而,这种宁静与美好也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了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后两句:“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诗人在此联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悲伤。由于长时间的降雨,诗人对秋天的收成失去了希望,这种对生活的失望让他感到无比的悲痛。而“悲之真徒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悲伤的无用,诗人意识到即使再怎么悲伤,也无法改变现实的困境,这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达到了全诗的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昫《唐临为官》

下一篇:唐·张籍《西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