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ì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pín
sāo
bái
shǒu
qiǎng
yōu
jiān
qīng
dēng
diān
nán
běi
dōng
西
sān
wàn
jīn
shàng
xià
qiān
nián
zhǐ
yīn
zhī
shì
fān
chéng
nǎo
wèi
dào
fàng
xīn
mián
yǎn
shí
dīng
qián
chuáng
hān
zhèng
táo
rán

译文

我频繁地抓挠着已经斑白的头发,强忍着内心的忧愁与煎熬,在细雨纷纷、青灯摇曳中,思绪几乎要陷入癫狂。我心中的思绪跨越了南北东西三万里的广阔空间,贯穿了古今上下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只因为知晓国家之事,反而徒增烦恼,内心无法安宁,又怎么能够入眠呢。那目不识丁的马前卒,在隔床正鼾声如雷,睡得极为酣畅。

逐句剖析

"频搔白首强忧煎":我频繁地抓挠着已经斑白的头发,强忍着内心的忧愁与煎熬,

"细雨青灯思欲颠":在细雨纷纷、青灯摇曳中,思绪几乎要陷入癫狂。

"南北东西三万里":我心中的思绪跨越了南北东西三万里的广阔空间,

"古今上下几千年":贯穿了古今上下几千年的漫长时间。

"只因知事翻成恼":只因为知晓国家之事,反而徒增烦恼,

"未到放心那得眠":内心无法安宁,又怎么能够入眠呢。

"眼不识丁马前卒":那目不识丁的马前卒,

"隔床鼾鼻正陶然":在隔床正鼾声如雷,睡得极为酣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不睡》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七言律诗。文天祥生活在宋末元初那个动荡不安、山河破碎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抗元复国,力图挽救南宋于危亡之中。此诗创作于他复杂坎坷的人生历程中,彼时的他,面对国家的衰败、局势的艰难,内心充满了忧虑与煎熬。诗中通过描绘自己在雨夜青灯之下难以入眠的情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反映了他作为爱国志士在困境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细雨青灯思欲颠”一句,描绘了细雨纷纷、青灯摇曳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思绪纷乱,忧思如潮,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痛苦与忧虑,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煎熬。直抒胸臆:“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直接表明自己因为知晓国家之事而烦恼,内心无法安宁,所以难以入眠,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诗人失眠的根源,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文天祥的《不睡》以一种深沉而凝重的笔触,展现了他内心的极度痛苦与挣扎。开篇“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诗人频频抓挠着已经斑白的头发,在细雨笼罩、青灯昏暗的环境中,强忍着内心的忧愁与煎熬,思绪几乎要陷入癫狂。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焦虑的神态和内心的痛苦,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那孤寂的夜晚,被忧愁紧紧缠绕的模样。“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诗人的思绪瞬间从眼前的困境跳脱,跨越了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他似乎在这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思考着国家的兴衰变迁,感慨着历史的沧桑巨变。这种时空的拓展,不仅凸显了诗人视野的开阔,更衬托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渺小,面对国家的危亡,他深感自己力量的微薄。“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这两句直接道出了诗人失眠的原因。他因为深知国家面临的严峻局势,内心充满了烦恼,无法放下忧虑,自然难以入眠。这直白的表达,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诗人将自己的痛苦与无奈与隔床酣睡的马前卒进行对比。马前卒目不识丁,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睡得安然自在,而诗人却因心怀天下,辗转反侧。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麻木与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孙复《谕学》

下一篇:宋·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