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shì

朝代:宋作者:夏竦浏览量:3
diàn
殿
shàng
gǔn
míng
yuè
yàn
zhōng
yǐng
dòng
lóng
shé
zòng
héng
yuè
sān
qiān
duì
dān
chí
wèi
xié

译文

殿堂赏进行殿试的皇帝,如同日月一般耀眼,砚台中旌旗的影子似龙蛇在游动。应试者对答如流,洋洋洒洒几千言,一挥而就,所有的考对都完了,殿前台阶上的太阳还没有西斜。

逐句剖析

"殿上衮衣明日月":殿堂赏进行殿试的皇帝,如同日月一般耀眼,

# 衮衣: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绘有龙的图案的礼服。这里借指皇帝。

"砚中旗影动龙蛇":砚台中旌旗的影子似龙蛇在游动。

# 动龙蛇:似龙蛇在舞动。

"纵横礼乐三千字":应试者对答如流,洋洋洒洒几千言,一挥而就,

# 礼乐:即《礼记》和《乐记》。这里泛指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考试内容。,纵横:一竖一横。

"独对丹墀日未斜":所有的考对都完了,殿前台阶上的太阳还没有西斜。

# 丹墀:红色的台阶。,独对:宋朝设有特荐的科举,若对策者得到皇帝赏识,就赐进士及第,所以称为独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廷试》是宋代诗人夏竦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通过“衮衣”“丹墀”等意象构建廷试的肃穆场景,以“龙蛇”“三千字”等细节呈现考生的才思与应试过程,客观展现宋代廷试的礼仪规制与士人应考的真实状态,于凝练笔触中见制度庄严与个体从容,具有对历史场景的生动还原力。这首诗基于诗人亲历,叙写廷试时帝王的威严与殿宇的庄严肃穆,同时流露出诗人应试时从容自信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夏竦(985~1051),北宋词人。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因父战死而授丹阳主簿,后举贤良方正科,历任枢密副使、奉宁军节度使、枢密使等职,封英国公,改郑国公。卒谥文庄。夏竦以才智过人著称,但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其长于朝廷典册之文,其文“词藻赡逸,风骨高透,尚有燕、许轨范”。亦工词,元姚子敬选《古今乐府》誉夏竦《喜迁莺·霞散绮》为“富艳精工,诚为绝唱”。著有《文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廷试题材诗。诗歌描绘了殿试场景与应试者风貌,全诗借殿试的庄严场景与士子的镇定表现,既呈现了科举廷试的肃穆规制,亦隐含对朝廷选贤任能、士子才学兼备的双重肯定,于典重笔墨中见颂圣之意。

2. 写作手法

比喻:“砚中旗影动龙蛇”,将砚台里旌旗的影子比作龙蛇蠕动,以动态意象生动展现笔墨准备场景,暗合应试环境的肃穆与生机。夸张:“三千字”以量化夸张极言应试内容的丰赡,非实指字数而突显才思的纵横捭阖;“日未斜”以时间维度的夸张,借日光位置未变暗示应答过程耗时极短,二者通过对篇幅与时长的艺术化夸大,侧面烘托应试者才思敏捷、下笔如飞的出众特质,以超现实的语言强化其功底之深厚与应答之从容。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殿试的氛围:坐在大殿里,进行殿试的皇帝犹如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砚台上的旌旗影子像是在缓慢移动的龙和蛇。“衮衣”是用来指代皇帝的。“动龙蛇”这一比喻既形象又恰当,它不仅加强了庄重的氛围,还增添了生活的活力。皇帝坐在高处,战旗飘扬,用于答卷的墨水已经充分准备好,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考生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思维,这是普通人难以比拟的。参加考试的人回答问题时,言辞流畅,长达数千字,轻而易举,自由自在。所有的考试都结束了,宫殿前面的台阶上的太阳还没有向西倾斜。通过使用“纵横”、“三千字”和“日未斜”这些夸张的修辞手法,成功地突显了考生的非凡才华和出色的敏捷性。这首诗通过赞美天子和才俊,间接地向皇室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亿《少年游·江南节物》

下一篇:宋·方岳《赠诗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