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凝情无语":好长一段时间我神情专注,默默无言,
# 一晌:晌:一作“饷”。片刻。
"手撚梅花何处":手里拿着梅花却不知把它寄往何处。
# 手撚:折断,指女子手拿一枝折下来的梅花。撚:一作“捻”,用手指搓转。
"倚竹不胜愁":倚靠着竹子,内心愁绪难以承受,
# 倚竹:靠着竹子。
"暗想江头归路":暗暗思念着那江边的归途。
"东去":向东边去,
"东去":向东边去,
"短艇淡烟疏雨":乘着小船,在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细雨中渐行渐远。
# 疏雨:稀雨雨稀。,短艇:小船。
宋代文学家
王之道(1093~1169),宋代文学家。字彦猷,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宣和六年,与兄王之义、弟王之深同登进士第,时人称他们为“三桂”。为人慷慨有气节,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因言语切直,被官置下列。其诗“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能表达对国事的关注与感慨,也有抒情写景之作。其词喜和古今词韵,词风清隽幽妙。其文慷慨激烈、通晓畅达。著有《相山集》《相山居士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词。描绘了一位少女在江上对雨时,手捻梅花、倚竹凝思的神态,通过“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等语句,细腻刻画了她内心深处殷切盼望远方爱人归来的情怀,将女子的思念与惆怅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词中既有“手撚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等人物动作与心理描写来抒情,又有“短艇淡烟疏雨”等江上烟雨朦胧之景的描绘,将词人的愁绪与归思融入到淡烟疏雨的江景之中,景中含情,情因景显,使词境更加蕴藉动人。化用:“倚竹不胜愁”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句,借用杜诗中以翠竹象征贞洁品行的意象,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及对远人的深情盼望,通过经典诗句的化用赋予词句更丰富的情感内涵与文化底蕴。倒叙:“东去,东去”通过重复丈夫乘舟东去的情景,将回忆中丈夫远去的画面插入当前的叙事(女子倚竹愁思的情境),属于倒叙手法。这种结构打破时间顺序,以回忆补叙分离场景,既丰富了情节细节,又通过重现离别时“扁舟淡烟疏雨”的凄迷意境,强化女主人公的悲伤与思念,深化人物情感层次。虚实结合:“一晌凝情无语,手撚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描绘了女子当下的状态,她手持梅花,倚靠翠竹,满心惆怅,这些是现实中女子的动作、神态描写,属于实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女子的哀愁。“暗想江头归路”是女子内心的想象,想象远人在江头的归途;“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则是女子回忆起丈夫当初乘舟东去的情景,并非眼前实景,属于虚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将女子现实中的哀愁与回忆、想象中的情景交织在一起,更深刻地表现出她对远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一晌凝情无语,手撚梅花何处”,“一晌”并非指整日发呆无语,而是因触景生情的短暂惆怅,或许是攀折梅花这一动作引发。折梅怀人古已有之,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此句如《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一般,从忆梅到折梅,将女子无意到有意的怀思过程呈现出来。“手捻梅花何处”,“何处”二字尽显女子想寄梅给远方丈夫,却不知其所在的苦恼,只能手捻梅枝,彷徨徘徊,凝情无语。“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一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原诗写被弃女子坚守贞洁,此处暗示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以及对远人深切的盼望,她焦急地盼着丈夫归来,望眼欲穿。“暗想江头归路”回忆丈夫江头扬帆远去,与“凝情无语”相互照应,将思念表达得深切感人,“江头归路”又与“何处”呼应,体现其内心的茫然无助,同时“暗想”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展现女子深沉难以言说的思念,还令人联想到“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的意境,体会到她的痴迷。“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两个“东去”重复丈夫远去的情景,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此处,在意象上产生跳跃,描绘出丈夫乘一叶扁舟在烟雨迷蒙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长江尽头的画面,运用倒叙手法,既展现了更多详尽情节,丰富词意,让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又营造出类似“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突出女主人公的悲伤、失望,显示出她企盼的落空,同时增添了其性格中的温婉温润,意境凄迷感伤,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如梦令·江上对雨》一词将女子思人念远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作在人物神情与心理的刻画上颇为精妙,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尽显高妙的艺术手法。词人遣词造句温婉细腻、精准独到,每一句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字都凝练精巧。尤其是词的结尾,余韵悠长,虽已收笔,但其所传达的情思却绵延不绝,令人回味无穷。全词情景交融,风格清淡雅洁,不着浓墨重彩,却以质朴自然之态,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