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匹马长安道":我独自骑马行走在长安的尘土路上。
"人与花俱老":人与花一样渐渐老去。
"缓垂鞭袖过平康":缓缓垂下马鞭和衣袖,经过平康坊的热闹街市。
"散尽高阳、":昔年高阳聚会、
"零落少年场":酒徒的少年如今已零落消散。
"朱弦重理相思调":重新拨动朱红的琴弦,想再弹奏相思的曲调。
"无奈知音少":却无奈知音稀少。
"十年如梦尽堪伤":十年光阴如一场大梦。
"乐事如今、":如今回想起来、
"回首做凄凉":那些欢乐的往事竟都变成了凄凉的记忆。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红尘匹马长安道”构建意象,以动态的“匹马”与静态的“长安道”形成对比。后文“乐事如今、回首做凄凉”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将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凄凉心境相对比,感叹时光飞逝。
2. 分段赏析
“红尘疋马长安道。人与花俱老”两句描绘出一幅独在长安道上骑马而行的画面。“红尘”点明了世俗之路,“疋马”凸显出词人形单影只的状态。“人与花俱老”则以花喻人,将人的衰老与花的凋零相联系,既感叹时光飞逝,又暗示自己漂泊岁月中容颜与心境的沧桑变化,奠定了全词的悲叹基调。“缓垂鞭袖过平康。散尽高阳、零落少年场”三句,“缓垂鞭袖”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词人闲散又略带惆怅的神态,他缓缓经过平康里这样的繁华之地。“高阳”代指往日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如今却“散尽”“零落”,通过今昔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曾经热闹欢乐的少年生活已不复存在,只剩词人独自面对物是人非的凄凉,暗含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与对当下孤独的无奈。“朱弦重理相思调。无奈知音少”两句,写词人重新拨动琴弦,弹奏起相思曲调,“朱弦”“相思调”营造出一种深情、优雅的氛围。然而“无奈”一词转折,点明即便弹奏出如此动人的曲调,却苦于知音寥寥无几,既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知音的思念,又抒发了当下无人理解自己内心情感的孤寂与苦闷,将情感进一步深化。“十年如梦尽堪伤。乐事如今、回首做凄凉”三句,直接抒发词人对过往十年的感慨,把过去的时光比作一场梦,“尽堪伤”直白地表明十年经历带来的只有伤痛。曾经的乐事在如今回首看来,只剩下满心凄凉,以极为凝练的语言,总结了人生的沧桑巨变,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伤感,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之情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上一篇:宋·苏轼《山村五绝(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