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霁雨":骤雨初歇,天边残留的彩虹尚未消散,
"余霞送日":晚霞渐褪,夕阳西沉,
"帘卷西楼月上":卷起帘栊时,月亮已爬上西楼。
"银河风静夜无波":银河风平浪静,夜色澄澈无澜,
"天亦为、":天帝也、
"云軿相访":派云车悄然来赴这场相会。
"蛛丝有恨":蛛网上凝结着未干的恨意,
"鹊桥何处":鹊桥又在何方,
"回首又成惆怅":回首望去,相聚的欢愉已化作满心惆怅。
"长江滚滚向东流":长江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去,
"写不尽、":却始终写不完、
"别离情状":人间离别愁绪的千般模样。
宋代文学家
王之道(1093~1169),宋代文学家。字彦猷,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宣和六年,与兄王之义、弟王之深同登进士第,时人称他们为“三桂”。为人慷慨有气节,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因言语切直,被官置下列。其诗“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能表达对国事的关注与感慨,也有抒情写景之作。其词喜和古今词韵,词风清隽幽妙。其文慷慨激烈、通晓畅达。著有《相山集》《相山居士词》。
1. 分段赏析
“断虹霁雨,余霞送日,帘卷西楼月上”三句是描写七夕雨后傍晚至夜晚的景色。“断虹霁雨”点明雨后初晴,一道残虹挂在天边,给人以清新之感;“余霞送日”描绘出晚霞伴随着落日渐渐西沉的画面,“送”字赋予晚霞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夕阳西下的过程。“帘卷西楼月上”则从室外转到室内视角,词人卷起西楼的帘子,看到明月缓缓升起,营造出静谧而又略带诗意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优美的基调。“银河风静夜无波,天亦为、云軿相访”两句描绘出七夕夜空中的景象。“银河风静夜无波”写出银河在宁静的夜色中无风无浪,显得格外平静,渲染出一种祥和的氛围。“天亦为、云軿相访”中,“云軿”指仙人所乘之车,这里代指牛郎织女相会,词人认为连上天都被感动,特意营造出风平浪静的环境,让牛郎织女能够顺利相会,既融入了七夕的神话传说,又增添了浪漫的想象色彩。“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三句由景入情,抒发感慨。“蛛丝有恨”巧妙地将蛛丝与愁绪联系起来,蛛丝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姻缘的象征,此处却言“有恨”,暗示着美好姻缘的不易。“鹊桥何处”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对牛郎织女能否顺利相会的担忧,同时也暗含了对人间离别之情的感怀。“回首又成惆怅”直接点明词人心中的情绪,回想七夕的种种,不禁生出无限惆怅,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两句以长江水喻别离情。“长江滚滚向东流”描绘出长江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壮阔景象,“滚滚”二字强化了江水的流动感和力量感。“写不尽、别离情状”则将长江之水与别离之情相联系,认为长江之水都无法写尽人间的别离情状,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深沉的别离之愁推向高潮,形象地表现出离别相思之苦的浓烈与绵长。
上一篇:宋·张元干《渔家傲·题玄真子图》
下一篇:宋·郭印《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