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qiáo
xiān
·
·

朝代:宋作者:王之道浏览量:3
duàn
hóng
xiá
sòng
lián
juǎn
西
lóu
yuè
shàng
yín
fēng
jìng
tiān
wéi
yún
píng
軿
xiāng
fǎng
访
zhū
yǒu
hèn
què
qiáo
chù
huí
shǒu
yòu
chéng
chóu
chàng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xiàng
dōng
liú
xiě
jìn
bié
qíng
zhuàng

译文

骤雨初歇,天边残留的彩虹尚未消散,晚霞渐褪,夕阳西沉,卷起帘栊时,月亮已爬上西楼。银河风平浪静,夜色澄澈无澜,天帝也、派云车悄然来赴这场相会。蛛网上凝结着未干的恨意,鹊桥又在何方,回首望去,相聚的欢愉已化作满心惆怅。长江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去,却始终写不完、人间离别愁绪的千般模样。

逐句剖析

"断虹霁雨":骤雨初歇,天边残留的彩虹尚未消散,

"余霞送日":晚霞渐褪,夕阳西沉,

"帘卷西楼月上":卷起帘栊时,月亮已爬上西楼。

"银河风静夜无波":银河风平浪静,夜色澄澈无澜,

"天亦为、":天帝也、

"云軿相访":派云车悄然来赴这场相会。

"蛛丝有恨":蛛网上凝结着未干的恨意,

"鹊桥何处":鹊桥又在何方,

"回首又成惆怅":回首望去,相聚的欢愉已化作满心惆怅。

"长江滚滚向东流":长江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去,

"写不尽、":却始终写不完、

"别离情状":人间离别愁绪的千般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桥仙·七夕》是宋代词人王之道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描绘七夕雨后初晴的美景,断虹、霁雨、余霞、落日、明月等自然景象交相辉映,营造出静谧而美好的氛围,随后笔锋一转,写银河风平浪静,仿佛上天也在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创造条件,为这个浪漫的节日增添了梦幻色彩。下片则由景入情,借蛛丝有恨、鹊桥难觅,抒发了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惆怅之感,最后以滚滚东流的长江都写不尽别离情状作结,将深沉的别离之愁推向高潮。全词通过对七夕景象的描写与神话故事的运用,深刻地表现了人间的离别相思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文学家

王之道(1093~1169),宋代文学家。字彦猷,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宣和六年,与兄王之义、弟王之深同登进士第,时人称他们为“三桂”。为人慷慨有气节,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因言语切直,被官置下列。其诗“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能表达对国事的关注与感慨,也有抒情写景之作。其词喜和古今词韵,词风清隽幽妙。其文慷慨激烈、通晓畅达。著有《相山集》《相山居士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断虹霁雨,余霞送日,帘卷西楼月上”三句是描写七夕雨后傍晚至夜晚的景色。“断虹霁雨”点明雨后初晴,一道残虹挂在天边,给人以清新之感;“余霞送日”描绘出晚霞伴随着落日渐渐西沉的画面,“送”字赋予晚霞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夕阳西下的过程。“帘卷西楼月上”则从室外转到室内视角,词人卷起西楼的帘子,看到明月缓缓升起,营造出静谧而又略带诗意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优美的基调。​“银河风静夜无波,天亦为、云軿相访”两句描绘出七夕夜空中的景象。“银河风静夜无波”写出银河在宁静的夜色中无风无浪,显得格外平静,渲染出一种祥和的氛围。“天亦为、云軿相访”中,“云軿”指仙人所乘之车,这里代指牛郎织女相会,词人认为连上天都被感动,特意营造出风平浪静的环境,让牛郎织女能够顺利相会,既融入了七夕的神话传说,又增添了浪漫的想象色彩。​“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三句由景入情,抒发感慨。“蛛丝有恨”巧妙地将蛛丝与愁绪联系起来,蛛丝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姻缘的象征,此处却言“有恨”,暗示着美好姻缘的不易。“鹊桥何处”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对牛郎织女能否顺利相会的担忧,同时也暗含了对人间离别之情的感怀。“回首又成惆怅”直接点明词人心中的情绪,回想七夕的种种,不禁生出无限惆怅,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两句以长江水喻别离情。“长江滚滚向东流”描绘出长江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壮阔景象,“滚滚”二字强化了江水的流动感和力量感。“写不尽、别离情状”则将长江之水与别离之情相联系,认为长江之水都无法写尽人间的别离情状,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深沉的别离之愁推向高潮,形象地表现出离别相思之苦的浓烈与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渔家傲·题玄真子图》

下一篇:宋·郭印《未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