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碍清风入":害怕妨碍清风进入屋内,
"丁宁莫下帘":再三叮嘱不要放下帘子。
"地皆宜避暑":这地方正适合避暑,
"人自要趋炎":但人们却偏偏要去追逐炎热。
# 趋炎:趋炎附势。
"竹色水千顷":竹子的翠色倒映在千顷水面上,
"松声风四檐":松涛声随着风在四檐间回荡。
"此中有幽致":这里面有着清幽的情致,
# 幽致:深趣,深味。
"多取未伤廉":尽情享受也不会损害廉洁。
真山民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讽刺诗。诗中描绘了山亭的自然景色和清幽氛围,展现了夏天避暑的惬意。通过对山亭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同时讽刺那些趋炎附势、降元做贰臣而不顾廉耻的人。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以清凉的自然场景(如“竹色水千顷”的空灵、“松声风四檐”的幽静)包裹深沉的避世情感,使读者在感受清凉意境的同时,体会作者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与批判。
3. 分段赏析
作为普通的“避暑”诗作,它已达情景交融之境,能将读者从酷暑难耐中带入清风送爽的清凉天地,感受“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的“幽致”。何况结合作者宋亡后隐居不仕的生平与心境品读,更会有深层感悟。若作者要“避”的“暑”仅指盛夏气候的炎热,人人都会去“避”,怎会有“人自要趋炎”的感慨?显然,作者笔下的“暑”另有深意,暗指气焰嚣张、威势逼人的元朝统治者。“避暑”实寓避元之意。“地皆宜避暑”是说随处可坚持不合作立场,不为元廷效力;“人自要趋炎”则是鞭挞那些趋炎附势、降元求荣之辈。首联写卷帘迎“清风”,尾联言多享自然幽致未“伤廉”,都是对自己“避暑”不“趋炎”的自勉;反观其对立面,那些趋炎附势、降元做官、贪图富贵者,何止“伤廉”,简直是廉耻尽丧!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清风”“竹色”“松声”“水千顷”“风四檐”等意象,勾勒出可“避暑”的清幽之境,进而展现出作者的高洁品格与淡泊胸怀。而鞭挞那些趋炎附势、投降元朝之人的意味,就蕴含在其中,并非额外添加,因此能达到意境和谐、含蓄深沉的艺术效果,与那些浅白直露、经不起品味的作品大不相同。
上一篇:宋·张元干《菩萨蛮·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其三)》
下一篇:宋·缪鉴《自题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