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chá
qiào
cuī
shí
shǐ
使
jūn

朝代:唐作者:皎然浏览量:1
yuè
rén
wèi
shàn
míng
cǎi
jīn
cuàn
jīn
dǐng
xuě
piǎo
xiāng
zhū
xiān
qióng
ruǐ
jiāng
yǐn
hūn
mèi
qíng
lái
lǎng
shuǎng
mǎn
tiān
zài
yǐn
qīng
shén
fēi
qīng
chén
sān
yǐn
biàn
便
dào
xīn
fán
nǎo
qīng
gāo
shì
zhī
shì
rén
yǐn
jiǔ
duō
chóu
kàn
zhuó
wèng
jiān
xiào
xiàng
táo
qián
xià
shí
cuī
hóu
chuò
zhī
kuáng
jīng
rén
ěr
shú
zhī
chá
dào
quán
ěr
zhēn
wéi
yǒu
dān
qiū

译文

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一饮后洗涤去昏寐,神清气爽情思满天地。再饮清洁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飞雨落洒于轻尘中。三饮便得道全真,何须苦心费力的去破烦恼。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笑看陶渊明在东篱下所做的饮酒诗。崔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逐句剖析

"越人遗我剡溪茗":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

# 剡溪:水名,剡溪位于浙江东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长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其间清流奔腾风光惊艳。早在秦汉置剡县时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李白有诗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诗句剡溪蕴秀异。在剡溪区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故剡溪也被誉为唐诗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诗得以扬名。但此处剡溪应特指嵊州。溪:一作山。,遗:赠送。,越:古代绍兴。

"采得金牙爨金鼎":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 金鼎:风炉,煮茶器具。,爨:炊也,“取其进火谓之爨。”此处当烧、煮茶之意。,金牙:鹅黄色的嫩芽。牙,一作芽。

"素瓷雪色缥沫香":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

# 缥沫香:青色的饽沫。缥,一作飘。,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汤。

"何似诸仙琼蕊浆":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

# 琼蕊:琼树之蕊,服之长生不老。

"一饮涤昏寐":一饮后洗涤去昏寐,

"情来朗爽满天地":神清气爽情思满天地。

# 朗爽:一作爽朗。,来:一作思。

"再饮清我神":再饮清洁我的神思,

"忽如飞雨洒轻尘":如忽然降下的飞雨落洒于轻尘中。

"三饮便得道":三饮便得道全真,

"何须苦心破烦恼":何须苦心费力的去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

"世人饮酒多自欺":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 多:一作徒。

"愁看毕卓瓮间夜":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

# 毕卓:晋朝人,是个酒徒。一天夜里,他遁着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伙计们捆起放在酒瓮边。次日掌柜的见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传为笑谈。,愁:一作好。

"笑向陶潜篱下时":笑看陶渊明在东篱下所做的饮酒诗。

# 陶潜篱下:陶潜,陶渊明。篱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崔侯啜之意不已":崔使君饮酒过多之时,

# 崔侯啜之意不已: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是说崔石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

"狂歌一曲惊人耳":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

# 狂歌:此指放歌无节。

"孰知茶道全尔真":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 丹丘:即丹丘子,传说中的神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唐代诗人皎然创作的五、七言古体茶歌,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诗题中的“诮”字微含讥嘲之意,实为诙谐表达,旨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的艺术境界。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剡溪茶的珍贵与美妙,从采摘、烹制到品饮,层层递进地展现饮茶体验:“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通过递进式的描写,体现茶对人精神层面的提升,将品茗上升到修身养性、体悟大道的境界。后半部分则通过茶与酒的对比,批判世人饮酒的自欺,赞赏崔石使君对茶的喜爱,认为茶道能成全本真,暗合清高淡泊的人生追求。全诗以流畅的笔触、生动的意象,探索了品茗的意境,既有对茶之美的细腻刻画,又蕴含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及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僧

皎然(720~795?),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与颜真卿等交往密切,与陆羽等过从唱酬,广开诗会。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情致闲适,语言简淡。所撰《诗式》论述诗歌法式,标举意境,提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兼评历代诗作,开以禅理论诗之先河。代表作品有《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中唐诗僧皎然与友人崔石(时任湖州刺史)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皎然虽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却秉持“隐心不隐迹”的生活态度,与当时名僧高士、权贵显要多有交游。据考,崔石约于唐德宗贞元初年(785—805)出任湖州刺史,其时皎然正驻锡妙喜寺,二人因茶结缘,席间皎然乘兴赋此诗,既赞越茶之美,亦寄高洁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茶的古体诗。诗中从友人赠送剡溪名茶写起,描绘了剡溪茶的珍贵及清郁香气、甘美滋味,细腻刻画茶的色、香、味、形,生动展现“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递进式饮茶感受,将饮茶的精神享受升华至修身悟道之境。同时通过茶酒对比,批判世人饮酒自欺,赞赏崔石使君对茶的钟情,凸显茶之清高,表达了对淡泊本真、高洁志趣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前半部分(从“越人遗我剡溪茗”至“三饮便得道”):逐层铺陈饮茶体验,构建品茗的精神境界。首四句以“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点明茶的来源与烹制,“金牙”喻指茶叶珍贵,“金鼎”凸显烹茶器具典雅,通过物象描写奠定茶事的庄重感。“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以“素瓷”“雪色”“缥沫”勾勒茶汤的色泽与形态,将茶汤比作“仙琼蕊浆”,运用比喻手法强化茶的超凡气质,属语言层面的炼句与意象营造。“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采用递进式结构,通过“一饮”“再饮”“三饮”的层递叙事,从生理层面的“涤昏寐”“清我神”,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得道”境界。“朗爽满天地”以夸张笔法写茶带来的心灵澄明,“飞雨洒轻尘”用通感手法传递清凉之感,最终将饮茶体验与悟道哲学相联结,体现内容主题中“茶禅一味”的思想内核,属表达技巧中的结构递进与感官通融。后半部分(从“此物清高世莫知”至结尾):茶酒对比凸显高洁志趣,点明茶道本真。“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以直抒胸臆的议论,对比茶的“清高”与酒的“自欺”,奠定批判基调。“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巧用典故:毕卓“瓮间夜饮”象征纵酒放达的世俗生活,陶潜“采菊东篱”代表淡泊超脱的人生态度,二者对照凸显诗人对“以茶代酒”的价值认同,属表达技巧中的用典与对比。“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以崔石使君的嗜茶之举,侧面烘托茶的魅力;结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出“茶道”概念,将饮茶与“全真”境界相勾连,既呼应前文“三饮得道”的论述,又赋予茶道以儒释道融合的哲学内涵(儒之“正”、道之“清”、佛之“和”),属内容主题中对茶道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此段通过对比、用典与议论,完成从个体品茗体验到普遍人生哲学的跃升,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厚度。

3. 作品点评

皎然在诗中以“三饮”之道将饮茶活动升华为修行悟道的捷径,借由饮茶过程实现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达成与道合一的精神超越,仿若步入仙人般空灵通透之境。全诗笔调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看似毫不费力,实则在构思上层层递进——从茶品馈赠、烹煮之仪到三饮体验,脉络清晰且意境渐次开阔;语言上善用比喻、通感与夸张,如“素瓷雪色缥沫香”的细腻白描、“飞雨洒轻尘”的通感想象,皆生动贴切;描绘中兼具写实与虚写,既摹刻茶之色香味形,又升腾至精神哲思之境,夸饰而不失节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中虽未直接沿用卢仝“七碗茶歌”的奇崛险怪,却在酣畅淋漓的铺陈中暗含严谨法度,于洒脱随性间蕴含内在骨力,巧妙融合了盛唐诗歌的丰沛气韵与中唐茶道的哲思深度,最终使“茶道”这一概念获得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完美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僧皎然这首诗即是佛家禅宗对茶作为清高之物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品茗育德的一种感悟。而禅宗历来主张“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是对抛却贪、嗔、痴的一种解读,三碗得道,通过对“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的描述,揭示了禅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达了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赞赏。

舒曼

# 皎然毕竟是个和尚,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他修习的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很讲究心性的修养,故而对茶的养心作用尤为重视。这一点在他那首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京华散人

# 该诗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

《中国茶事大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驾《春台》

下一篇:唐·李白《紫骝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