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hì
líng
chè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皎然浏览量:1
qíng
míng
chū
shān
chū
nuǎn
xíng
chūn
kàn
míng
guī
zhà
xuē
liǔ
zhī
liáo
dài
zhá
shí
kuī
yún
yǐng
xué
cái
shēn
xián
shǐ
jué
huī
míng
shì
xīn
liǎo
fāng
zhī
xíng
fēi
wài
zhōng
shuí
sōng
shēng
cǎo
gòng

译文

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踏着春日丛生的野草,看着采茶人归来。偶然削下柳枝,姑且当作书信,不时观察云影变化,学习裁剪衣衫。身心闲适后才明白,舍弃虚名才是正确,内心彻悟才懂得,一味苦修并非正道。万物寂静中,有谁像我这般,与松涛声、青草色共同融入自然,毫无心机。

逐句剖析

"晴明路出山初暖":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

"行踏春芜看茗归":踏着春日丛生的野草,看着采茶人归来。

# 茗:茶芽。,芜:丛生的野草。

"乍削柳枝聊代札":偶然削下柳枝,姑且当作书信,

# 札: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引申为书信。,乍:偶然,忽然。

"时窥云影学裁衣":不时观察云影变化,学习裁剪衣衫。

"身闲始觉隳名是":身心闲适后才明白,舍弃虚名才是正确,

# 隳:毁坏、除去。

"心了方知苦行非":内心彻悟才懂得,一味苦修并非正道。

# 苦行:指头陀行。

"外物寂中谁似我":万物寂静中,有谁像我这般,

"松声草色共无机":与松涛声、青草色共同融入自然,毫无心机。

# 机:此词多义。此处含机巧、机心、机兆、机要等意。,:一作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居示灵澈上人》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七言律诗,描绘春日山居生活,寄托清静超然的修行理想。首联描绘晴日踏青、采茶观景的闲适图景,气息清新自然;颔联想象生动,削柳为札、观云裁衣,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颈联转入禅意思辨,直陈“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体现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形式修行的批判;尾联则以“松声草色共无机”作结,借自然声色交融寓意物我两忘之境。全诗结构严整,既延续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又以空寂禅意开拓“茶禅一体”的诗学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僧

皎然(720~795?),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与颜真卿等交往密切,与陆羽等过从唱酬,广开诗会。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情致闲适,语言简淡。所撰《诗式》论述诗歌法式,标举意境,提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兼评历代诗作,开以禅理论诗之先河。代表作品有《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禅理山水​​的​​七言律诗​​,借春日山居的野草、新茶、松声等景象,写出了诗人闲适修道、超然物外,最终与自然“共无机”的禅悟境界。

2. 分段赏析

​首联“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晴明”点明春日山路的澄澈明朗,“初暖”以触觉传递初春山间的温度变化,暗含诗人对自然节候的敏锐感知。“行踏春芜”中“芜”指丛生野草,与“茗”形成视觉对照。前者是未经修剪的蓬勃野趣,后者是新茶的纤细柔嫩,二者共同构成山居生活的自然底色。诗人以“看茗归”收束此联,既呼应其茶僧身份,又以“归”字暗含山居的归属感,将采茶踏青的日常琐事,化作修道生活的天然印记。​​颔联​​“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乍削”与“时窥”形成呼应:前者是柳枝代纸的即兴书写,展现禅者不拘俗礼的率性;“聊代札”以“札”即书信,暗示与灵澈的交流不拘形迹,呼应诗题“示上人”的随性禅意。后者“窥云影”以云为裁衣图样,看似闲笔,实则暗藏禅机——云影无常变幻,裁衣却需固定形制,诗人以矛盾动作暗喻“不执着于相”的禅理;“学”字更显观察自然的谦卑姿态,将生活琐事转化为参悟天道的契机。颈联“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隳名”是毁弃虚名的意思,与“苦行”形成双重否定,前者通过“始觉”揭示闲居生活带来的认知转变,暗含对谢氏家族仕途传统的背离;后者“方知”以顿悟口吻批判形式化的头陀修行,呼应禅宗“直指本心”的教义。两句以因果逻辑勾连,将修道体验提炼为递进式哲思:从被动避世转向主动解缚,从破除外相深入内心澄明。​​尾联“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外物寂中”以空间寂静烘托心境空明,“谁似我”的自问实则答案自显——唯有自然万物可与之共鸣。“松声”与“草色”构成视听通感,“共无机”之“机”含机巧、机心、机兆等多重意蕴,松涛本无意图,草色亦非造作,诗人借物喻己,既消解主客界限,又暗合道家“无为”与禅宗“无念”的境界。此联以反问收束全诗,将个体修道体验转化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息的永恒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题井陉双谿李道士所居》

下一篇:唐·卢照邻《七夕泛舟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