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折宫前杨柳枝":不要攀折宫前的杨柳枝,
"玄宗曾向笛中吹":玄宗曾经在柳下对着笛子吹奏。
# 笛中:一作玉笛。
"伤心日暮烟霞起":日暮时分烟霞升起,令人伤心,
"无限春愁生翠眉":在这春日里,无限愁绪涌上眉头。
"凝碧池边敛翠眉":凝碧池边,美人轻敛翠眉,
"景阳台下绾青丝":景阳楼下,女子绾起青丝。
"那胜妃子朝元阁":哪比得上贵妃在朝元阁中,
"玉手和烟弄一枝":玉手在烟雾中抚弄着杨柳枝。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提及玄宗曾在柳下吹笛的典故,为杨柳枝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勾起人们对开元、天宝盛世的联想。诗人劝诫人们不要攀折宫前杨柳枝,看似无理却饱含深情,以独特的方式引入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从语言风格上看,简洁质朴却蕴含深意。在情感表达上,奠定了整首诗怀旧、眷恋的情感基调。“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日暮时分烟霞袅袅升起的景象。“伤心”一词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情绪,而“春愁”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无限”二字强调了愁绪的深沉与绵长。这里的“翠眉”既指女子因愁绪而皱起的眉头,也可看作是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烟霞的景色与诗人的春愁相互映衬,将今时的落寞与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美、哀伤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感今抚昔的无限哀伤。第二首诗“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凝碧池边美女轻敛翠眉、景阳台下娇娥绾青丝的形象,从人物的神态与动作着笔,展现出当下女子的美丽与温婉。这两句诗在结构上起到铺垫作用,为后文对比做准备。从语言特色来看,用词精准,“敛”“绾”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女子的姿态。在表达技巧上,通过对场景和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此句将前面所写的女子与杨贵妃进行对比,“那胜”二字鲜明地突出了杨贵妃的独特与出众。描绘杨贵妃在朝元阁中,玉手在烟雾缭绕的杨柳枝间轻弄的姿态,极具画面感。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当下美女的美衬托杨贵妃的倾国倾城。诗人借此追忆玄宗与贵妃的故事,传达出对他们爱情的同情,以及对贵妃马嵬坡惨死、玄宗孤独终老悲剧结局的怜悯。诗句中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追忆与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 作品点评
《杂曲歌辞·杨柳枝》中,张祜以今昔对比之法,倾吐对盛世玄宗与贵妃的深切追忆。“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因玄宗曾于柳下吹笛,杨柳枝便被赋予特殊情韵,让人心生不忍攀折之意。“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将诸美人与贵妃相较,凸显杨贵妃于朝元阁玉手执柳的曼妙风姿,无人能及。诗人对待这段历史,宛如呵护迟暮美人。即便历史已千疮百孔、布满积尘,仍倾注无限同情。其如此情感与认知的根源,在于诗人所处的中晚唐时期。彼时,昔日强盛帝国尽显衰退之态,盛世难再。众人态度各异,或愤怒,或绝望,或叹息。而诗人于不如意的现实里,借今昔对比,追忆过往。往昔种种,皆化为带着淡淡哀伤的美好,于诗句间缓缓流淌。
# 七字倩绝(末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诗言柳枝披拂,或在凝碧池头,效深颦之翠黛,或在景阳楼下,作细绾之青丝,皆寻常景物耳。一入朝元阁畔,妃子手中,玉纤亲把,同是柔条一缕,倍觉婀娜有情。此诗咏柳,固有新意,且用两层逼写法,作他题亦可类推,不独咏杨柳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白《紫骝马》
下一篇:唐·李白《桂殿秋·仙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