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簟迎风早":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
# 簟:竹席。
"空城澹月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
# 澹月华:月光淡荡。澹,漂动。,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
"星河秋一雁":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
# 星河:即银河。
"砧杵夜千家":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 砧杵: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砧,捣衣石。杵,捣衣棒。
"节候看应晚":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
# 节候:节令气候。
"心期卧亦赊":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 亦:一作正。,卧:指闲居。落空。,心期:心所向往。
"向来吟秀句":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
# 秀句:诗的美称。,向来:刚才。
"不觉已鸣鸦":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 鸣鸦:天晓鸦鸣。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其诗工整清丽,注意辞藻和技巧,多为流连光景和唱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高仲武评其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此外,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韩翃与其妾柳氏在战乱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寒食》《送故人归鲁》,著有《韩君平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酬赠诗。诗人为回应友人程近的《秋夜即事》赠诗而作,诗中描绘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以开阔意境展现时序更迭,抒发了心事未竟的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以捣衣声反衬秋夜寂静,“砧杵夜千家”写秋夜千家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以声音的热闹凸显环境的静谧。插叙:颈联“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转入叙事,借揣测节候已晚、因病心愿难遂,将卧病的无奈与时光流逝的惆怅直接关联;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以深夜吟诗至破晓的细节,通过叙事含蓄展现病中唯有诗相伴的寂寥生活,事中见意而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长簟迎风早”中,秋风提前掠过庭院,长竹席被吹得窸窣作响。“早”字体现卧病者对秋意的敏锐感知,“迎风”二字以萧瑟声响,更衬秋意浓重与秋夜寂静。“空城澹月华”状写空寂城中铺满淡淡月光,此处“空”为寂静之意,空城与凄迷月色,恰是诗人心境的写照。颔联“星河秋一雁”,寂寥星河、孤独雁影、清冷秋夜三种意象交织,构成幽远意境,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孤凄。“砧杵夜千家”写秋夜千家万户捣衣声此起彼伏,以捣衣声的热闹反衬秋夜的静谧,诗人借秋声秋色渲染愁绪,艺术效果鲜明。颈联“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过渡到叙事,“看”“应”二字用推测语气,与“卧”字呼应——因病卧床,对节候变化只能揣测,也因卧病,心中期许难以实现。“卧”字奠定全诗基调,点出悲秋缘由:病中心愿落空。此联作为情感纽带,让前四句景物描写有了内在的精神支撑。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写诗人深夜吟诵友人诗句,直至破晓鸦鸣方觉时光流逝。既扣合酬赠题意,亦通过病中唯有诗相伴的细节,含蓄展现秋夜漫长、孤寂相随的生活状态。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半篇以景入情,于景物描写中寄寓心绪;后半篇叙事抒怀,在事件铺陈中彰显意旨。写景与叙事虽笔墨有别,然情感脉络一以贯之。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若红线串珠般将各部分紧密串联,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结构。
# 何必旅中方有砧声?此说固甚。三四清远纤秀,通体亦皆清妥。结和字密。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秋”“夜”二字极寻常,一经炉锤,便成诗眼。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下一篇:唐·贾岛《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