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乞食还":春天的京城里,禅师化缘归来,
"高论此中闲":在这禅房里闲谈,话语从容。
"僧腊阶前树":僧人修行的年岁,就像阶前那棵树一样长久,
# 树:一作草。
"禅心江上山":他澄明的禅心,如同江上的远山,沉稳辽阔。
"疏帘看雪卷":透过稀疏的帘子,看雪花飞舞飘落,
"深户映花关":幽深的门内,隐藏着开满花的园关。
"晚送门人出":傍晚时分送徒弟出门,
# 出:一作去。
"钟声杳霭间":寺院的钟声,在远处的云雾间悠悠飘散。
# 杳:一作暝。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其诗工整清丽,注意辞藻和技巧,多为流连光景和唱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高仲武评其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此外,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韩翃与其妾柳氏在战乱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代表作品有《寒食》《送故人归鲁》,著有《韩君平诗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描写僧人日常,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生活图景。“春城”点明时节与地点,春日的京城本应热闹,却因“乞食还”三字转入僧人的清简生活,乞食是僧人修行的寻常功课,诗人却未着笔于奔波之态,反而以“还”字写出一种从容自在。归来后,僧人在禅房中与他人闲谈,“高论”并非指深奥玄虚的辩说,更像是契合禅心的随性交流;而“闲”字是此联的核心,既写谈话时的悠然氛围,也暗合僧人不被俗务牵绊的心境。颔联“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以物喻人,“僧腊”指僧人出家的年岁,诗人以“阶前树”作比,树随岁月生长而愈发苍劲,正如僧人修行日久,道行在静默中积淀,二者共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含蓄而贴切。“禅心江上山”则更进一步,将僧人澄明宁静的心境比作江上的山峦,山沉稳不动,不随江水起落;禅心亦如此,不为外界纷扰所动,开阔而坚定。两句以自然之物喻修行之境,尽显“物我相融”的禅意。颈联“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转向禅房内外的景致,在静谧中藏着细微的生机。“疏帘”写出帘幕的稀疏通透,“看雪卷”既可能是实写雪景(若为春雪则更显清雅),也可能是喻指飞花如雪花般轻卷,灵动而不喧嚣;“深户”点出禅房的幽深静谧,“映花关”则写门户内映照着开满鲜花的园门,暗含春日生机。“疏”与“深”形成空间上的对比,显露出禅房的清幽;“雪卷”与“花关”一动一静,既写实景,又暗合禅理中“动静不二”的境界,于细微处见深意。尾联“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以场景作结,傍晚时分,僧人送别门人离去,此时寺院的钟声在远处的云雾(“杳霭”)中缓缓回荡。“晚送”写出日常的师徒互动,平淡中见温情;而“钟声杳霭间”则将意境推向开阔,钟声随云雾渐远,人已离去,声亦渐消,却留下无尽的空寂感。钟声既是寺院生活的印记,也象征着禅心的悠远,让全诗的宁静氛围在余音中得以延续,引人回味。
# 第三句最佳,五、六近套,尾句乃有味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象外之趣,色外之艳,读之使人神远。非深于佛理,谁能道只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起句着“禅师”,次句着“房”字。三、四又着“师”,五、六又着“房”。结云云,既与师相别,但闻钟声杳霭,而其空遂远矣,此亦暗暗双绾。人知此诗风致韶秀,而不知其章法之紧密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通篇总发“此中闲”三字。“花”字正应“春城”,“雪”字反应“春城”,“钟声”又反应“闲”字也。“山”、“树”写寺,“帘”、“户”写禅房、非复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开端真甚老甚。“僧腊”一联,情外情,景外景,百思难道。
《唐诗笺要》
# 如此结尚是开、宝。冯班:三胜四,人多不解。第三联亦未为工。纪昀:三、四微有俗韵,不及五、六。
不详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元结《与瀼溪邻里》
下一篇:唐·严维《送薛居士和州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