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自长淮树去帆":昔日从长淮边竖起船帆离去,
"今从燕蓟眺东南":如今在燕蓟眺望东南方向。
"泥沙一命九分九":生命如泥沙般卑微,仅剩九分九厘(濒死之态),
"风雨六年三月三":历经六年的风雨飘摇,直至今日(三月三,上巳节)。
"地下故人那可作":地下的故人岂能再复生,
"天涯游子竟何堪":天涯漂泊的游子终究难以承受。
"便从饿死伤迟暮":即便饿死,也只伤叹暮年将至,
"面对西山已发惭":面对西山,已然心生惭愧。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昔自长淮树去帆,今从燕蓟眺东南”以时间对比勾勒人生巨变。“昔”追忆抗元时从长淮扬帆出征的豪迈,“今”写身陷元都燕蓟囚徒的困厄。“眺东南”三字,凝望故国方向,暗含故土沦丧之痛与囚居北地的孤绝,地理跨度强化了今昔境遇的反差,凸显诗人身陷囹圄仍心系南宋的赤忱。颔联“泥沙一命九分九,风雨六年三月三”巧用数字与意象抒情。“泥沙”喻性命微贱如尘,濒死之态;“九分九”极言生存希望渺茫,濒死之叹。“风雨”既指自然气候,更隐喻六年抗元生涯的飘摇艰险;“三月三”(上巳节)本为春日祓禊之期,诗人却身陷囚笼,节日反衬出命运的残酷。颈联“地下故人那可作,天涯游子竟何堪”转写对逝者与自身的双重悲慨。“地下故人”指殉国战友,阴阳永隔,不可重逢;“天涯游子”自指,漂泊无依,孤绝难耐。“那可作”“竟何堪”以反问语气,迸发对战友凋零的锥心之痛与自身囚徒命运的无力感,家国之殇与个人之哀在此交融。尾联“便从饿死伤迟暮,面对西山已发惭”托志于景,剖白心迹。“饿死伤迟暮”直言甘愿殉节,唯憾暮年未能战死沙场;“西山”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典,自喻守节之志。末句“发惭”二字尤为沉痛:面对象征气节的西山,诗人自惭囚居苟活,渴求以死明志。尾联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气节绑定,升华了舍生取义的主题
上一篇:宋·钱槱《溪上》
下一篇:宋·无名氏《失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