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烟轻":阳光温暖,轻烟袅袅,
"竹梢映、":竹梢的影子斜斜映照、
"花阴凌乱":与斑驳的花影交织得纷乱又好看。
"微风皱、":微风轻拂,把池面揉出层层涟漪,
"池光青碧":碧绿的池水波光粼粼,
"绿杨垂岸":岸边的绿杨枝条低垂,正随着风儿轻轻摇晃。
"艳杏墙头红粉":墙头上,艳丽的杏花绽放得正浓,像少女涂了红粉般娇俏,
"幽兰砌下飘香暖":台阶旁,幽静的兰花静静吐蕊,散发出融着暖意的淡淡清香。
"称邀宾、":既然如此,不如约上三五宾客、
"明日去寻芳":明日一同去寻春赏景,
"频欢宴":摆上丰盛的宴席痛痛快快畅饮一场。
"光景速":可这好时光啊,过得太快了,
"浑如箭":好像离弦的箭一样。
"醉梦里":恍惚间还在醉梦里流连,
"春强半":春天却已悄悄溜走了大半。
"且花前莫厌":罢了,暂且在这花前尽兴吧,不要感到厌烦,
"玉杯频劝":频频举杯劝酒,
"一枕游仙方警悟":方才醉中似有仙人入梦,猛地惊醒,
"浮名自笑犹萦绊":倒让我自嘲,那虚浮的名利,怎么至今还像藤蔓似的缠在身上。
"醉挥毫、":罢了,且借着醉意挥笔写下这首词、
"付与雪儿歌":交给歌女雪儿去唱吧,
"娇莺啭":她清亮的歌声婉转悠扬,正像那枝头娇啼的黄莺一般动听。
南宋词人
曹冠(1123?~1202?),南宋词人。字宗臣,号双溪居士,东阳(今浙江金华)人。以乡贡入太学,居秦桧门下教授其孙。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平江府学教授、国子录等职。秦桧死后,被革去科名,放还太学。乾道五年再登第,淳熙初改官又被罢。绍熙元年知郴州,后转官致仕。曹冠博闻强记,书一览辄不忘,以文词知名,其词多写景抒怀。詹序称其词“旨趣纯深,中含法度〞。著有《双溪集》《景物类要诗》《忠诚堂集》等,皆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春景抒怀词,全词以春日江南为背景,描绘了春日园林胜景,展现了诗人游赏赋诗的雅趣,抒发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映衬;全词起笔以“日暖烟轻”四字铺展春日画卷,继以“竹径新开”“山光如淀”等精微的景物刻画,层层晕染出清雅秀美的意境空间。下阕“醉挥毫、付与雪儿歌,娇莺啭”一句,更鲜活勾勒出诗人微醺泼墨、即兴而作的文士风采,歌姬清唱与黄莺鸣啭的声韵彼此映照,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日暖烟轻,竹梢映、花阴凌乱。”描绘春日午后的整体氛围。一个“暖”字点出宜人温度,“轻”字写出烟霭的淡薄飘渺。“竹梢映”点出竹林背景,“花阴凌乱”则生动刻画出阳光透过花枝洒下斑驳、摇曳的光影,侧面烘托出微风的流动和花枝的繁茂。“微风皱、池光青碧,绿杨垂岸。”聚焦池塘景色。“皱”字极为传神,将微风掠过水面、泛起涟漪的动态具象化,赋予池水生命感。“池光青碧”描绘池水清澈碧绿的静态色泽,“绿杨垂岸”则勾勒出杨柳依依、倒映水边的静态画面,“皱”“碧”“垂”,动静结合,色彩明丽。“艳杏墙头红粉,幽兰砌下飘香暖。”特写庭院花卉。“艳杏墙头红粉”以“艳”、“红粉”突出杏花盛开于墙头的浓烈色彩与娇艳姿态;“幽兰砌下飘香暖”则以“幽”、“香”点出兰花长在阶下的清雅气质与馥郁芬芳。一个“暖”字巧妙地将嗅觉与春日整体的温暖感受联结起来,营造出温馨氛围。两句一明艳一幽雅,相映成趣。“称邀宾、明日去寻芳,频欢宴。”由景及人,点出宴游之乐。“称”字有“声称”、“提议”之意,自然引出主人热情邀约宾客。“明日去寻芳”呼应上片所写美景,点明“欢宴”的主题是赏春。“频欢宴”则透露出主客之间关系融洽、兴致高昂,预示了未来持续的享乐活动。下阕“光景速,浑如箭。醉梦里,春强半。”感慨时光飞逝。“光景速,浑如箭”用“箭”作比,直白而有力地表达春光流逝之迅疾。“醉梦里,春强半”则进一步以“醉梦”形容在欢宴中不知不觉的状态,“春强半”点明猛然惊觉时间已晚,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与无奈。“且花前莫厌,玉杯频劝。”面对春光的流逝,词人提出及时行乐的主张。“且”字带有转折与劝勉意味。“花前莫厌”呼应“寻芳”,强调莫辜负眼前美景;“玉杯频劝”则强调要尽情享受美酒欢宴。两句表达了珍惜当下、把握春光的急切心情。“一枕游仙方警悟,浮名自笑犹萦绊。”转入对人生追求的反思。“一枕游仙方警悟”借“游仙梦醒”的典故,比喻从醉生梦死的欢宴中短暂清醒过来。“浮名自笑犹萦绊”则是清醒后的自嘲:可笑的是,那些虚浮的名利之心仍然缠绕着自己。这里流露出词人对世俗功名的些许厌倦和超脱的愿望,但又意识到难以彻底摆脱的矛盾心态。“醉挥毫、付与雪儿歌,娇莺啭。”结尾两句又回到醉态与享乐。词人选择在醉意朦胧中挥毫写下词章(付与雪儿歌)。“雪儿”指歌女,此词即交付歌女演唱。“娇莺啭”一语双关,既实指黄莺婉转的啼鸣,又暗喻歌女歌声之清亮动听。以沉醉于声色之乐作结,再次强化了及时行乐的主题,也呼应了开篇的欢宴场景。
上一篇:宋·毛幵《贺新郎·风雨连朝夕》
下一篇:宋·沈瀛《捣练子·放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