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斜阳草自春":故国的斜阳下,野草兀自生长如春,
"争元作相总成尘":争夺功名、位极人臣,终究化作尘土。
# 成尘:变为尘土。,争元作相:指文天祥中进士状元并作宰相。
"孔明已负金刀志":诸葛亮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大志,
# 孔明已负金刀志:以诸葛亮自指,以金刀指刘备。
"元亮犹怜典午身":陶渊明仍心系晋朝命运。
# 典午身:指南宋旧臣身份。
"肮脏到头方是汉":刚直不屈到最后一刻,才算真正的汉子,
# 汉:好汉,大丈夫。,肮脏:古汉语中是刚直倔强之意。
"娉婷更欲向何人":那些谄媚逢迎之辈,又能去依附谁呢。
# 娉婷:姿态美好。
"痴儿莫问今生计":痴儿不必再问今生的归宿,
"还种来生未了因":只待来生再续未尽的忠义因缘。
# 未了因:亦作“未了缘”。佛教谓此生没有了却的因缘。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对故国的思念、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志向的坚守。诗人引用了诸葛亮和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正义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无奈。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继承自己的志向,坚守正义。
2. 分段赏析
首联:“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诗人开篇描绘了故国的斜阳和荒草,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荒凉。而那些争权夺利的人最终都化为尘土,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不屑。颔联:“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诗人引用了诸葛亮(孔明)和陶渊明(元亮)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佩。诸葛亮虽有壮志却未能实现,陶渊明坚守气节不愿为新朝效力,文天祥借此表达自己对坚守正义的坚持。颈联:“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这两句诗中“肮脏”在这里指刚正不阿,诗人认为只有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而“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这里反问那些善变之人还能向谁展示他们的美好,表达了对坚守信念的重视。尾联:“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诗人劝诫儿女不要过于纠结于今生的得失,而是要为未来、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